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的“正名”说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发端于前孔子时代人们对于“名”的深入思考。“名”这个观念受到重视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名”的问题展现为两条进路:一、与名分义相关的政治进路;二、与名声义相关的道德进路,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两个方面。澄清了这个过程,就会看到,孔子正名思想不能简单地看做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起源,而应当看作儒家内圣外王之义理规模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2.
由外来催生的俄罗斯象征主义 ,成为俄罗斯白银世纪最早涌现的文学新思潮。在大量吸收本民族优秀传统营养的基础上 ,在诗歌、小说、理论批评等方面硕果累累 ,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家 ,为白银世纪冠上了“象征主义时代”之誉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对 2 0世纪借理想主义思潮推行法西斯主义或国家专制主义的历史现象进行反思 ,认为理想主义在 2 0世纪的广泛流行不仅与 1 8世纪以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发展相关 ,更与自路德宗教改革后德意志的宗教、思想、文化及国家复兴意识相关 ,后者影响更为潜在 ,更加深远。 2 0世纪理想主义的推行者正是承袭了德国古典先验哲学的特性 ,概念至上 ,向壁虚构 ,毁灭传统 ,因而对 2 0世纪的人类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林甫在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任宰相19年,在唐玄宗懒于过问政事的情况下,全权处理国家大事。然而他的名声却一直极其恶劣,他果真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罪人吗?实际上,撇开阴暗面,就其个人而言,善于察言观色,工于心计;就其施政而言,忠于皇权,遵循法度。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他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曾经为红木大家族代言的红酸枝,盛行三百余年发展到今天,成为绝对的主流高端商品材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即便如此,它也没有得享与其匹配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为科举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科举"和科举制长期被妖魔化.我们不应将"科举"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当成一个中性词,一个含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词语.通过对历史表象的辨析,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科举制存在太多的误解.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不能否定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彻底否定整个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否定考试制度.作为传统社会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科举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是凝聚着中华历史上众多文化巨人无数智慧的一项制度创造.  相似文献   

7.
为教师正名     
老师最小气吗老师是领死工资,没有额外收入,什么下村补贴、交通补贴、午餐补贴、家属补贴等等,是从未享受过,什么年终巨奖、过年糖果费、烟酒钱,不敢奢想。自己毕竟有固定收入,虽然年收入永远不如公务员,只有显性的收入,没有隐性的收入,但总比农民兄弟好。一个月的  相似文献   

8.
杨鹏 《市民》2007,(3):36-39
2007年2月11日,北京“乌有之乡”书店邀请学者杨鹏先生,与卢周来,杨帆就“改革以来的‘原罪’问题”进行辩论,本文是杨鹏先生发言整理稿。  相似文献   

9.
李恩海  徐宁 《新天地》2012,(12):20-21
2012年9月29日上午,家住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镇的田国华、杜红梅夫妇,带着鲜花和礼物,专程探望手术后出院的退休女教师葛凤云。进了门,杜红梅双手颤抖着将鲜花交到葛凤云手上,眼中含泪地说:葛老师,我们老两口还有在九泉之下的儿子,衷心地说声谢谢你!感人的场面令大家唏嘘不已。一次义举偶然相识2011年10月16日,葛凤云在当天的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  相似文献   

10.
<正>百年中国文化人,始终文化自卑,口中念念"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神往西方,魂迷西方。今天,该是魂兮归来,重返中国!中国文化,本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智慧,丰厚,中庸(不走极端),圆融,灿烂,并历久不绝。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朱恩义 《南都学坛》2001,21(1):39-42
贾宝玉“意淫”这一总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意淫”不是皮肤滥淫”;二、“意淫”是一种近似“痴情”的感情;三、“意淫”有“惟意会不可口传”的神秘意蕴;四、“意淫”是弃于世道的,可为闺阁良友。  相似文献   

12.
从官僚地主类型角度将《红楼梦》中与贾府有姻亲或家奴关系的十二个家族分为贵族勋旧、儒林世宦、财阀酋豪和寒儒薄宦四类,剖析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及相互联系,从而有利于对《红楼梦》宏大社会政治背景的认识及对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深度理解,以期为红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外,也兼及文中提到的其他家族和一些人物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以高超的手法描绘了贾府众多宴饮.这些描写不仅表现出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更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其特征可概括为精美、和谐、典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从苏州发端,渐次扬州、金陵,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扬州的关系一直为红学界所关注。《红楼梦》中关于扬州的风俗民情、扬州风景、扬州方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扬州情结,也反映出曹氏家庭的兴衰和扬州的关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评述,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也受其浸染.不论是<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的主旨,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都深深地打上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烙印.同时,老庄生死观以及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戏曲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以及由之引发的其他清代红楼戏曲最终能够蔚为大观的现象进行了论述。进而全面阐述了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在红楼戏曲改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说明其在《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地位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北师本、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全抄本中有关元妃省亲章节判词的考证,得出了《红楼梦》隐秘曹雪芹家族之史的结论,并指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辩罪。  相似文献   

19.
唐伯虎与《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清代红楼戏是当时人们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一种独特接受形式。戏曲改编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方面立足于对宝黛爱情故事的叙述,或宣扬情的虚幻,或表现情的和谐,或强调情的永恒的接受观念;另一方面,在改编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简单表面化、庸俗色情化的接受倾向。这种解读既有对《红楼梦》文本意义合理的接受,又有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