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希特的知识学以活动自我摆脱了康德悬拟的自在之物的枷锁,由此确立起主体、自我意识对客体、实体的绝对自由。费希特以活动自我为出发点建构了知识学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命题构成: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费希特通过对活动自我的逻辑演绎,使得由康德割裂开的先验自我,在逻辑的方式下得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只局限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主体与客体并未达到内在的、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杨山木 《理论界》2009,(10):100-101
康德的统觉概念作为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机能,在康德的知识学中是一种逻辑设定,是表象综合统一的可能性条件和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对康德知识学中认识时象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康德先验自我的解构:海德格尔、皮尔士与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人文杂志》2002,4(4):18-24
与流俗的康德解释不同 ,海德格尔认定康德的“先验自我”终究仍是实体自我 ,或“现成存在者” ,他将时间引入康德的自我 ,以对康德哲学作基础存在论思路的反抗 ,把关乎“科学知识”的范畴体系读解成关乎“存在知识”的概念系统。而皮尔士对康德先验自我的指号学改造 ,仍墨守康德哲学的柏拉图式的、关于合乎科学的认识 (知识 )理念 ,但他的“探究者的无限共同体”观念与海德格尔的“时间”视野一样 ,有效地解构了“先验自我”概念。而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的解构则更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4.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7.
一旦哲学不滞留于解释经验、分析物质而着手规范认识、谋划人生,它就必然走向“应当”的理想.理想主义基于人性存在的本源结构,无论何时何地,人类总是从实际知识出发进而寻求现实的“彼岸”、知识的“那一边”.柏拉图区分理念和对象,创立了第一个理想主义范式;基督教天国和尘世的对峙,使理想主义在中世纪成为普遍的人生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想主义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哲学的中心,古典哲学在深入反省了启蒙主义和进步主义之后重建理想主义,为社会和人文立极.康德分离认识和价值、事实与规范,以先验理性制约自然欲望,以普遍义务统率道德规范;费希特把一切实在都建立在绝对自我之上,认为存在是由道德目的所指引的动态演化过程,鼓舞人们走出无情的因果秩序,实现自我认识和普遍自由;谢林把唯心论客观化,把认识论上的纯粹自我变为形上学的绝对自我,以自然为可见的精神,在其自行展开的演化过程的最高阶段人那里,达到自我意识;黑格尔以辩证发展统一认识与伦理,  相似文献   

8.
鲁绍臣 《学术界》2005,(3):189-194
纯粹自我意识在康德的知识论中,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浅谈自我意识的人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机能,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自笛卡尔以来,自我意识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鉴它的复杂性,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的水平,关于自我意识的内容、结构和作用,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但从发展趋势上看,现在多数研究者已把自我意识的内涵从对心理活动的自我反思(即意识的意识)扩展到了人的身体和社会方面,使自我意识成为“人对自己各种意义的我及其与外界关系的领悟和对待”。这里,“各种意义的我”包括身体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或外显的我、内在的我、理想的我以及深层自我等等。这样,自我意识的作用范围得到扩大且与人生活动直接关联,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下来谈论自我意识的人生作用。通过(这种意义的)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认识自身及其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从而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生活动得以自觉进行;同时自我意识能够引导自我  相似文献   

11.
张蓬 《江汉论坛》2006,(10):52-55
“克隆转忆人”将“永生不死”这个古老的话题赋予了新的意义。“永生不死”表征着人们的生命意识,也为人之所以为人刻画着界限,也是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从“生死”之意义域中,似乎可以找到人类文化的某种遗传密码。对“永生不死”之传统意义的超越,就是人“自我意识”之界限的重新划定和意义模式的转型。“永生不死”之可能与否的逻辑与经验仍是理性的自我解释系统的“同一性”要求。“存在”的意义世界为“永生不死”问题的意义确定和意义衍生提供了一个涵括科学并超越科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康德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康德区分了先验自我意识与经验性的自我意识,认为前者是本源性的,是先决条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援引了"他者"概念,将"自我"与"他者"统一于自我意识中,这种自我意识的最终归宿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真正赋予自我意识科学内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将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实践、革命活动,上升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是关于知识论的哲学。自我意识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和核心要素,是知识的根基。康德极为清楚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先验性、综合性、形式性、客观性、有限性等五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康德恰如其分地定位了自我意识的先验知识功能、先验综合知识功能、知识形式功能、客观知识功能和知识范围功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4.
数字自我意识是个体通过对数字存在的体察、对数字身份的理解及其数字行为的实践共同建构起来的。数字自我意识驱动下的数字形象消费,是“Z世代”消费者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与自我形象打造有关的一切消费活动,是消费者自我觉醒、印象整饰和行为投射的理想化反映,而这种数字形象消费最终也将实现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公共认同等多维平衡。随着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迭代,数字形象消费也将成为“Z世代”甚至更广泛消费者群体接入数字虚拟空间、展现数字自我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关于“transzendental”,中译“先验”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是对一个概念的含义解释,而不是对它的词义翻译。在“transzendental”的词义中既不包含“先”的意思,也不包含“验”的意思。它只是哲学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语境中赋予它的一个特定含义。如果这个概念的含义赋予和含义变化还有长长的前史和可能更长的后史,那么用立足于这个特定含义解释的翻译来统一它的译名,只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权宜之计。“先验”远不能概括“transzendental”概念的所有问题。“Transzendental”概念是哲学的基本概念,对“transzendental”概念的中文翻译需要回到翻译的正轨上来。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由的内在前提,自由是人的自我意识在内外两方面合乎其本性的展开和实现.而自我意识的两重性本性,决定了这个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必须以自我限制或否定为中介,克服“冲动”和“任性”,超越“对立”和“异化”,这既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也是人的自由的辩证法.自觉地把握和遵循这种辩证法,人的自我意识才能经由“个体”、“族群”和“人类”这三重形态的分化和统一,走向普遍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17.
自我觉知不同于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属于直觉体验,原则上无需借助反思,而自我意识是经过对象意识的中介,从对象意识返回到自身,即“对意识的意识”、“对思想的思想”.自我意识产生在对象意识之后,但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对象意识并没有消失,因为自我意识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象意识.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在自我意识获得自觉的基础上才被明确地提出来的,思维与存在从二元分裂到虚假统一再到以实践为中介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从独立化、神秘化走向现实化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结构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转变成现实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冲突——统一的过程。但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缺陷。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意识,它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自我意识是否健康完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因此,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重构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绝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 ,始终与绝对为伴 ,考察绝对概念的内在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绝对一词经过古代哲学的洗礼 ,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确立了其本体论地位 ;笛卡尔从“我思”出发 ,把绝对与自我联结起来 ;康德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绝对理性的结构和内容 ,但其绝对仍处在“先验的”与“超验的”分裂之中 ;黑格尔把绝对描述为一个自为的系统 ,但其“统一”只是概念内部的统一。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考察 ,构述了绝对概念发展的基本脉理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朱寿兴任何个人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因此,所谓人的“自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自我”,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地共居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个体)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