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谢晋,中国电影的"红烛"。谢晋一生,百分之九十九的光照和暖意都留给了中国电影,他的作品"光合作用"了中国几十年几代人的社会记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都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民族电影"的作品缔造者。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电影大师伯格曼与安东尼奥尼的去世被视为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而他们对中国电影产生的巨大影响却并未退潮隐居在法罗岛的瑞典电影导演伯格曼和栖身罗马市台伯河畔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仿佛有约:7月30日,他们同天离世。距离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也能感染到这份哀伤。中国导演贾樟柯说,这是"一个精神时代的结束,似乎电影作为人们最喜欢的事物的黄金时代也已经结束了"。早在1972年,安东尼奥尼的名字便与纪  相似文献   

3.
出生于宁波市的袁牧之是一位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的创造者;在表演、编剧、导演、电影组织管理诸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同时在电影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不同凡响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问个体终极命运的高度,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感和悲怆感,这使《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电影"。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中国电影百年》等文发表对中国电影的指导意义很大,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电影导演方面:山本萨夫的《电影制作的实际》对刚进入电影学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山田洋次的《素材与剧本》指出导演和编剧一样需要有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大岛渚的《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对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强调给人启发。在电影编剧方面:田板启在中国所做的系列讲座提出电影观念问题,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中的改编》讲述如何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脚本,野田高梧的《电影剧作结构论》中谈到"事实"和"真实"的区别很有见地。在表演艺术方面:山田五十铃的《演员的直觉与训练》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浓厚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兴趣,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模仿对象。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些电影论著论文往往以自己的电影实践为例证,真正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力量在电影界相当活跃。从1950年代到1976年,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三时期,与话剧拉开距离的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浪潮中又向中国戏曲靠拢。而在政治的强势作用下,1930年代文艺,从1950年代初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到最终被批为黑线。1976年至世纪末是中国电影史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76年到1983年,电影中的虚假现象遭到观众普遍的批评,求艺术手段之新、淡化戏剧性与对民族历程的反思这三点,成为这一阶段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向。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探索片强劲崛起并迅速退潮的阶段;从1988...  相似文献   

8.
伯格曼与安东尼奥尼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探索电影作为艺术的可能性。他们关于精神世界的展示存在于电影之内,想象之外台伯河畔,阳光耀目的意大利都市罗马;波罗的海之侧,云水茫茫的瑞典小岛法罗;在夏天的某个清晨和夜晚,相隔不到24小时,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伯格曼,携手退出人间影院。也许他们始料未及,抑或心有灵犀。有评论者揶揄道:"死神一定花了一学期时间偷听了电影赏析课。"因了有象征意义的神秘安排,这两个传奇名字被永远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建立了迄今还在广泛使用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本片也一直是人类学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焦点。在方法论上,影片的参与观察、合作反馈、文化表演等方法启发了以让·鲁什为代表的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在认识论上,本片对当地文化深刻的洞察理解与人类学精神本质吻合。尤其是影片提倡"发现"与"探索"的创作宗旨,成为当代影视人类学"观察电影"的核心概念。在《北方的纳努克》启发下,西方民族志电影朝向人类学知识的理解而迈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影坛上,谢晋是跨越时间最长、观众覆盖面最广的导演,从1948年担任《哑妻》助理导演直到今年,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基本上与新中国的历史同步,经历了新中国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等历史阶段;他一生为我们奉献出36部影片,他的电影观众人次在中国电影史上不但绝无仅有,而且完全可能再无来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日常性”类似的特征,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则与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性”相似。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挣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宏大历史叙述”方式后自由表达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致使“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境遇方面与二者相比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是当我们在共时的层面将他们进行横向审视时,仍然能够发现其“日常性”与“作者性”方面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孤岛"电影这颗我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奇葩,离不开优秀导演的培育和浇灌。随波逐流的张石川、堪为伯乐的卜万苍、追求完美的朱石麟、惜墨如金的费穆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导演,其不同的风格是"孤岛"电影呈现繁盛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电影奖的评选是198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中的重要事件。通过鲜活的电影史实,从电影生产机制角度出发再现该时段的评奖活动,可以还原电影评奖对民众电影生活的介入。以制约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观众电影生活的重建——为关切对象,可以在更为宽广的学科基础上呈现电影与民众文化生活的关系,破除圈定于导演与作品的传统史学理路,从而在现实性与历时性之间、在美学性与社会性之间拓展电影史学的增长空间,发掘历史问题中的现实之美。  相似文献   

14.
放电剧情《面纱》是一部中国制造的好莱坞爱情电影,同时它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第一部全景在中国境内拍摄完成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是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导演是约翰·卡兰先生。它的男主角是曾经凭借《一级恐惧》获得过金球奖最佳男配角,而且凭借精彩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的爱德华·诺顿。它的女主角是去年因为一部《金刚》被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娜奥米·沃茨小姐,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影星也参  相似文献   

15.
"电影村"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以前很少涉及这一段史实。1950年袁牧之任中央电影局长期间,由捷克斯洛伐克专家拟订了"首都电影村建筑计划草案",后受到批评停建。1957年袁牧之为此写了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电影史上曾引人瞩目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我们并不陌生,早在五、六十年代,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游击队》、《罗马——不设防的城》、《米兰的奇迹》等,就在我国广为放映。但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次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艺术革新运动,引起我国电影界的重视,并进行认真探讨研究,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世界电影史的"四分期说"--把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和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在对世界电影史的"变革时期"和"振兴时期"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的同时,用新的视角,对世界电影成熟时期的重要创作实践及艺术思潮进行客观、清晰地梳理,可见其对当代电影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9.
"小津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的奇迹;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唱和的典范;也是日本电影研究中恒在的课题.以"小津电影"的代表作<晚春>和<东京物语>为对象,考查"小津电影"的风格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表征等指标,揭示"小津电影"的发展演变与审美魅力是"片论"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戏剧在许多领域——诸如编剧理论、戏剧创作、导演与表演艺术——都别开生面,与众不同。这同英国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联。英国剧坛的大师萧伯纳、诗人托·斯·艾略特和克·弗雷在战后完成了一系列剧作,但对英国现代戏剧巳失去昔日的决定性影响。剧作家旭恩·奥凯西、约翰一波·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