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期来华新教是指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首次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在新教传教士中尤以马礼逊、郭实腊、裨治文为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对以后的传教士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代言人,新教传教士们广办刊物,著书立说,开办学校,传播东西方文明,他们所宣扬的有关西方文明的知识,给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基础带来了冲击和威胁,促使中国士人以更现实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特别是使一部分睿智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不再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里,而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孙长来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4-118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所从事的一些活动,包括创办女校、提倡天足、主张婚姻自由、教会妇女识字读经、传播西医等,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扩大教会势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吴艳玲 《兰州学刊》2009,(3):217-219
17-18世纪许多葡萄牙传教士跻身于清朝皇宫。这些清宫葡萄牙传教士时常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参与或干预清朝的政治活动。整体来说,他们的政治活动维护了葡萄牙在华政治、经济、宗教利益,但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教士娄礼华及其笔下的近代澳门与香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小华 《兰州学刊》2006,19(7):47-49
娄礼华是鸦片战争后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他在澳期间对当时港澳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刻画,这一记载保存在其后来的回忆录里,成为今天研究近代港澳社会的一份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评西方传教士《论语》翻译的基督教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人文杂志》2008,(2):42-47
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福音和归化中国.为了更好地为传教服务,他们中的许多人进行儒经的翻译和研究.传教士翻译<论语>的动机是要从该典籍中找到基督教是真理且优于儒教的证据,并证明耶儒有相通之处,进而用基督教代替儒教.传教士翻译<论语>的策略是对儒学作"神学化"诠释,用基督教神学附会儒学.  相似文献   

6.
哈巴安德是鸦片战争后较早来到中国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也是该差会在粤传教活动的开创者。在华期间,他主要在澳门、广州等地活动,时间长达47年,兴办了诸如神学日校、普通男女中小学、格致书院这样的早期高等教会院校,参与近世教育革新,并积极开展华南地区的医疗事业,出版和发行反映中国现状的论著,反对鸦片贸易,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哈巴安德是当时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了解的西方人士,他把西方现代教育、医学、天文、宗教等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促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为了扩大天主教、基督教在新疆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在新疆开设了医院、学校、孤儿院等慈善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参与了近代新疆的社会救助,客观上对近代新疆的社会救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近代的救助理念传人新疆,新疆社会救助呈现出近代化发展趋势;传教士的宗教慈善救助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1830—1844年)林芸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占据,到19世纪初,已逐渐成为中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枢纽及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华...  相似文献   

9.
张啸 《学术界》2012,(6):208-213,289
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不能简单地以文化殖民的模式对之加以评判,其实他们的部分文化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客观上不仅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小说文体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的基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通常从 19世纪在华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的视角来研究他们的努力。但对教会初等教育的分析表明 ,中国文化同样对传教士影响深远。普通中国人对早期传教士福音传播的抵制使传教士渐渐转向教会教育事业 ,并不得不适应中国人对教育的需求。因而 19世纪教会初等教育是向中国的价值观念妥协的 ,传教士在基督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都顺应了中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澳门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中西文化融汇、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黄色文化与蓝色文化互染。历史是文化的源头,澳门文化的特点在澳门余年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澳门文化特点反映在诸多方面:400宗教方面,语言方面,建筑方面,风俗方面,文艺方面。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西洋传教士在安南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安南属于天主教澳门教区,在16世纪,传教士一直未能在安南展开活动。日本发生教难后,澳门传教士利用安南的国内矛盾,顺利在安南开展传教活动。后因文化的差异,安南逐渐实施了严厉的禁教政策,使传教士的活动受到很大的挫折。即便如此,传教士仍以其坚韧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其传教事业,并对安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术传教的两个基本特点明代末年 ,横亘在西方传教士面前的坚硬“岩石”① ,除了自永乐朝便开始实施的封海政策之外 ,还有源远流长的夷夏大防的心理。罗明坚、利玛窦等于万历年间进入内地之后 ,先是僧人打扮 ,后改易儒服 ,兼用西方奇器方物敲开上层官僚的大门。但早期其所采取的最成功策略恰恰不是直接传教 ,而是一系列的学术活动 ,这一被后人概括为“学术传教”的举措主要是由利玛窦开创并具体实施。利氏针对罗明坚著书立说直接传教而效果甚微的事实 ,主张“慢慢来”② 。利氏特别珍惜与士大夫交接来往的机会 ,可以说 ,以“客厅为布道所” …  相似文献   

14.
黎熙元 《学术研究》2001,(12):110-114
土生葡人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具有独特国际意义和族群文化意义的族群.它伴随着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在亚洲通商、殖民活动的历程,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其族群文化生动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并随着澳门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特征.本文从血缘、婚姻、语言、习俗、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及其文化变迁等方面来探讨土生葡人族群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建华 《学术探索》2006,(4):138-144
澳门语文小品文是澳门散文园地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于维护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尤其在回归祖国前后的港澳社会的特定语境中,澳门语文小品文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叶农 《学术研究》2003,(12):114-120
本文介绍了在明朝中后期,耶稣会士在澳门进行汉学活动的情况。有四个部分:1.是在澳门撰写介绍中国情况的著作;2.在澳门发出书信,这些主要内容有:(1)谈论在华传教问题,包括传教策略、教区情况等;(2)有关汉学著作的写作情况;(3)有关“礼仪之争”;(4)介绍中国情况、研究中国历史等;3.撰写有关中国传教情况的报告及其他内容;4.进行其他的汉学活动:(1)进行科学调查;(2)研究中国的历史与宗教;(3)绘制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故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并从调和、会通基儒关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传教士的儒学观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对于我们体认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福建文化研究是当年福建协和大学的学术强项之一。在福建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延续的进程中,福建协和大学的学者贡献良多。本文描述和论述福建协和大学及其福建文化研究之若干情况:校史片断,从闽学会到福建文化研究会,校内学者的协力和接力、校外学者的参议和参与,以及福建协和大学在福建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渊源、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怀特的能量文化说在揭示文明演进机制中,不如小尺度的人工材料替换机制来的精细。材料文化说可以解释人类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文化演化机理。人工材料的演进与人类运用知识(文化符号)和能量,逐步打开物质结合能使其发生丰富人工物的种类和数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从人工物材料演进的历史资料看,人工物经历了自然物时期、冶炼物时期、冶金物时期、高性能材料物时期的演化过程。这一演化过程度反映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