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形而上学猖獗,一部古典文学史,真是禁区重重,尤以元代文学为甚。元代文学以戏曲为主,元曲剧坛上一向是“蛇盘鬼踞,群魔乱舞”,因而若谈戏曲,动则犯禁:公案剧不能谈,是“歌颂清官”的;水浒剧不能谈,是“歌颂投降派”的;有鬼的不能谈,“有鬼就是鬼戏”;有妓女的不能谈,“美化妓女”;爱情剧不能谈,“黄色下流”;历史剧不  相似文献   

2.
包拯是家喻户晓的清官。中国的平民百姓,可以不知道历代帝王将相,可以对文豪骚客一无所闻,但对包拯却异常熟悉。人们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包公”。公者,敬称也。①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名传后世,已为难得;包拯非但名传后世,而且备受敬仰推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包公,人们就会马上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在戏曲舞台上,不但关于包公的剧目很多,而且还专门为他设计了独特的舞台形象: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同时勾着日月阴阳脸的“包黑头”。因此,包公成为一个为广大人民所熟悉的人物。这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中的艺术形象,脱胎于历史人物包拯,而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包拯清廉正直、无所阿私的品格。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做了知县,以后又做过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皇帝的顾  相似文献   

4.
元代包公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剧中的包公形象是元代人民理想化的清官 在文艺创作中,一些取材于历史人物或流传故事的作品,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和作家对这些人物、事件的认识来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就当然不是某一具体历史人物活动的再现,而是作家的再创作,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人们的愿望和理想被倾注在作品人物身上,这些人物也就成了穿着古代人的服装,而扮演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型人物的重要角色,元代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就是这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包公,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张岫便有这样的描述:“非特中国庸人孺子知其名,虽海外杂国莫不知其名而敬慕之。”一千年来,他的知名度一直居高不下,有增无减,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的包公文化。本文特就它的由来与发展进行一些探讨,就正方家。包公文化与包拯包拯字希仁(公元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出生于合肥城东40公里的山区包村。父亲包令仪,做过七品的虞部员外郎。在这样低级官吏家庭成长的读书人,天性峭直,居然能考中进土,由州、县官员节节升迁,直至枢密到使,参与执政,做出一番举世…  相似文献   

6.
《陈州粜米》中,包拯形象的成功,主要方法之一是作者把包拯放在当时特定的客观社会中,让他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土壤,面对现实社会客观复杂的环境,真实细致地描写包拯内心的复杂矛盾及其变化过程,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使我们能透过那张黑脸,看到他的心脏跳动,从而增加了包拯形象的生动性与真实性。 一般的包公戏,包拯几乎都是从第三,四折、由左右随从簇拥而上,读上场诗。上场诗的内容一为宣扬自己声势威严,诸人生死由己。二是宣扬自己能激浊扬清,正法清伦。三是渲  相似文献   

7.
一包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实并无多大的建树。但是在封建国家的官僚机构里,贪赃枉法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包拯身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整个封建官场的滔滔浊流中,却比较的清廉正直,比较的注意民间疾苦,这就特别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好感。据史书记载,早在北宋年代,他已经“名塞宇宙,小夫贱隶,类能谈之。”《本传》甚至说“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可见他在当时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这正是包拯由历史人物发  相似文献   

8.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笑比黃河清”。当年那些封建統治阶級的御用文人,着墨塑造包拯这位“鉄面无私”的“清官”形象,不能不說是费尽心机的! 我們今天和包拯所处的时代虽然相距已是九百多年,可是,包拯由一位“清官”形象而变为神化了的人物,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人披着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极力美化  相似文献   

9.
“元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文,刊于“新建设”杂志一九五六年八月号。宋汉濯同志(下简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分别就元剧的产生原因、题材内容、人物刻划、曲白艺术等,作了一般论列和介绍。对于读者欣尝元剧,形象地了解元代现实,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文内对几个问题的谈法,大半不够令人满意,甚至还有错误。现在我将读后一些不同意见,提出商榷如下。元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政治上文人“找不到出路”的结果吗?  相似文献   

10.
谁是母亲     
张丽 《快乐青春》2011,(9):53-53,80
宋代有个著名的清官,名字叫包拯(zheng),他正直清廉,判案公正,人们都尊敬地叫他包公。  相似文献   

11.
包公既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是一个艺术典型。他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別,而为官清廉刚正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对包公这个清官的评价,解放以来,几经反复,要算林彪、“四人帮”判得最“左”,他们一口咬定“清官比赃官更坏”。林彪、“四人帮”垮台了,人们开始摆脱“左”倾教条主义对古代历史和文学研究的束缚和破坏。实事求是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重新评价包公及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又理所当然地提到议程上来了。  相似文献   

12.
舞台上的陈世美、秦香莲、包拯已定型为负心郎、孝妇、清官的活样板,似无再辩的必要,而近年来考证的新发现和阐释方法论的更新,迎来了人物品评的新视野.上述人物处于文化转型期,多重价值的冲突构成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陈世美的童年记忆、功利价值观以及潜在的性意识构成了他追逐驸马地位的心理动力;秦香莲渴望苦尽甘来的平衡心态、不愿被弃的女性心理以及与公主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她状告丈夫的内在原因;包拯为了树立女性典范、为了维护清官形象、为了政治权力的相互制衡,不得不铡掉陈世美.包公铡美,既是民间理想的艺术再现,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印痕.  相似文献   

13.
包公是一个历史人物。于后世享有盛名,几乎老幼妇孺入人知晓。其主要原因是各式各样的故事传说使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可以说今天一般人所知晓的包公根本不是历史上的包公,就连合肥包公词中所陈列的龙、虎、狗头三铡也是传说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关于包公故事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成了一个颇有意思的课题。但是,学术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元代杂剧中的包公戏上,对明、清两代包公故事的流传、演变较少注意。前辈学者胡适、赵景深虽曾有所勾勒①,但限于材料不多,深入不够。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包公故事的发展、演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包拯,北宋时当过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人称“包青天”。他执法严明,公平正义,既不畏惧有权有势的皇帝贵族,也不巴结有钱的商人。他机智过人,断案有方,还纠正过许多冤假错案,好人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坏人叫他“阎罗王”。那么包公是怎样机智断案的呢?两个有意思的小案子,就可以让你知道包青天审案子的本领的确不是吹的了。  相似文献   

15.
与大部分以勘断人命案或解决家庭纠葛的包公戏不同,《陈州粜米》涉及重大社会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包拯一连出现于全剧的三折之中,这在其他元包公戏中是没有的;而且,与其他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单一相比,该剧的包公血肉丰满。全剧冲突强烈集中,不仅展现了包公的内心冲突,表现出包公与贪官污吏势不两立的形象,还塑造了小民的不屈不挠的反抗个性,该剧呈现的不是庄重、简淡的中和之美,而是一种粗犷豪狂的崇高。全剧呈现出一种纯朴自然、酣畅恣肆而带戏谑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正> 小说和戏剧里的包公,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真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庐州(就是现在的合肥市)人。据《宋史本传》等记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百九十九年),死于仁宗嘉佑七年(公元一千零六十二年)。他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除(升)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皆老,他推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同意他去,他便辞官归乡。没几年,双亲相继去世,他在墓旁守制终丧,前后在家十年,仍不肯离去。后经乡亲们再三劝说勉励,才又出来做官。他为官二十多年,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河北都转运史,谏议大夫;出任过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州县首席长官,一度出使过契丹。晚年时,  相似文献   

17.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清官。在他一生的政治实践活动中,惩贪倡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综观一部《包拯集》,有关惩治贪赃的奏议是比较多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仁。一、依法治贪、止绝内降包拯生活的仁宗时代,官场贪风日炽,“黩货暴政,十有六七”①。对于这种“赃污发,无日无之”的严重情况,有关官吏不仅不依法处理,反而置若罔闻,“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从而形成了“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②的局面。包拯对此极为不满,同时又十分焦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失于宽而弊于姑息”的吏治…  相似文献   

18.
明传奇中的包公戏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塑造的包公形象却十分鲜明。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元代包公戏中包公的清正廉洁、机智善断等特点,同时又有新的艺术风貌:包公形象渐趋神化,其权力被无限扩大,成了正义和公理的化身。同时,作者又赋予了包公更为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的性格,使其在戏中显得更具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20.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和传统的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侠称为"官侠",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侠是官化的侠,官是侠义的官,官、侠结合成为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侠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侠义公案小说中官、侠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侠"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侠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