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通过有效途径挖掘教师的创造力,调动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制定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主题.因此,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组织好学校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
每所学校都有规章制度,这是办好学校的基本策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用规章制度管理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笔者以为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做好"以人为本、民主治校"这篇文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一、"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目标追求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应考虑学校的发展,然而,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规范",但是它的最高境界却是"管理自觉"。主要体现为广大干部教师的自觉主动意识,主人翁意识,形成自觉,有序、有效的管理氛围,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智慧之源和思想保障。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形成"管理自觉"的重要氛围,它主要通过干部自觉带动教师自觉、全员自觉影响个体自觉、文化引领激发教师自觉、教师自觉需要自我自觉等这几个方面完善和形成。  相似文献   

4.
管理心理学表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确立管理目标时,在强调政令与责任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心理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定位管理策略,从而最人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激励机制问题,如何用足用活"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每一所学校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合理地使用教师是取得学校管理成功的保证,而教师使用的关键是尊重教师.但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它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主体是人,更应当以人为本,从人的志趣情感、思想入手,以促使人的发展为根本切入管理的内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其潜在效能.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执行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升学校执行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从事人力资源培养的主体--学校的教职员工,其工作积极性必须首先激活.激励人力资源是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综合范畴,是指激发人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校管理,是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努力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激励机制的运用直接关系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的学校教育,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人力资源是学校里最宝贵的资源。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无不在围绕"人"这一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校教育依靠的对象和力量,因此,研究教师激励的策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管理心理学表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确立管理目标时,在强调政令与责任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心理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定位管理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一、以宽容之心待教职员工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课改进入深水区时,学校的管理也将作出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的。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的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每所学校都有规章制度,这是办好学校的基本策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仅用规章制度管理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笔者以为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做好“以人为本、民主治校”这篇文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激励机制问题,如何用足用活"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每一所学校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合理地使用教师是取得学校管理成功的保证,而教师使用的关键是尊重教师。但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它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了解需求,是尊重教师的前提在一个学校里,师生员工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尤其是教职工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赏、支持。在教师形形色色的需求中,既有正当的、合理的,又有不正当和不合理的,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要深入调查了解,并…  相似文献   

13.
丁嬿 《科学咨询》2005,(20):15-16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新的时机,而学校发展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则是教师成名和校长发展性管理的重要要求.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近年来对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专业化发展,借助现代企业的标杆管理原理和方法,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理念.教师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存在,其真正的客观本质是他的社会属性.教师也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因此"以教师为本"管理必然显得极其重要.对教师"政治上关心、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关心"就会取得"以教师为本"的良好的管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指的"三人"指的是: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容人之量。学校的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因此,学校管理,说到底便是对人的管理,而且首先是对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者,我觉得:应先做好: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容人之量。识人之智。识人之智简言之就是知人,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教师,才能在工作安排时,为各位教师找到合适的位置"对号入座"。我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非常  相似文献   

16.
吴亮 《科学咨询》2007,(20):22-22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的学校教育,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人力资源是学校里最宝贵的资源。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今天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无不在围绕“人”这一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校教育依靠的对象和力量,因此,研究教师激励的策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教育先行,在教学管理中,仅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管理.笔者认为,民主管理、制度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管理.为此,校长要像走进学生心灵中那样走进教师的心灵中去.要大胆地让教师们去研究,去实践.校长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教师搞教学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校长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管理呢?  相似文献   

18.
"人是教育环节中的决定因素".一所学校不管办学理念有多先进,不管校园特色有多创新,如果忽视了教师群体这一决定因素,那就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要谈教育的科学发展就必不可少地要抓住教师这一根本要务.作为学校领导,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赏识每一位教师,不但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能使教师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19.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博大精深;学校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婀娜多姿;学校管理还是一种行为,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左右学校的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学校管理更是构建和谐,重塑教师精神家园的实践和行动.本文总结当前绩效工资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点滴经验,努力挖掘教师管理过程中,如何重塑教师精神追求,努力提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水平,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以引起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反思,提高教育整体的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产生的背景 我国学校"鉴定性评价"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标准化管理为核心理念,以检验各不相同的学校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统一标准为基本操作方式.在学校发展的初级阶段,鉴定性评价对于促成学校软硬件达标、管理到位、质量和效益达到一定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鉴定性学校督导评估具有高度统一、缺少个性特色、重奖惩、高利害的特点,无法引导学校因势利导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