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充分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全党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而且切中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世界上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经济建设的注意力放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事实证明,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使经济建设走上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理、工、文综合大学,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化改革,努力发掘人才潜力,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把大多数科技力量有效地组织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为振兴广西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所做出的科学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图书馆作为科技是第一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说,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本文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中心,努力做好工作,增强科技意识,促进全党全民重视科学技术,实现重点转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还就如何使受教育者明确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科学技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具有更鲜明、更广阔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特点。它的工作领域由大陆扩展到海外,由上层延伸到基层,乃至工人阶级内部广大的非党知识分子,也是我们统战工作的对象与依靠力量。因此,党的统战工作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九十年代,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党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姚伯茂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党中央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所谓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实质就是人的发展。可见,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方针,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与人...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发展为龙头带动与主导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迅速缩短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科学技术的高峰登攀。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现实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 ,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但是 ,反思人们对此命题的某些论证 ,却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所以 ,在人们以往对此命题论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说明和论证科技生产力 ,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及江泽民同志提出和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中央关于“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正是邓小平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和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强调,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时期。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相对比较低的国家,要搞现代化建设,要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们的改革,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更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所谓“科教兴国”,其基本含义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对此,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了论证与阐释,不再赘述。换一个方位,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善与恶都带来了无限…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的转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与作用最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了《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的重要讲话。他精辟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论断,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全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全党、全国人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不断地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并把它转化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将愈发显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我们也将在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到它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富有深刻洞察力的英明论断。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的过程之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直接生产力,而且越来越成为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力量。说到底,经济竞争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全民族文化素质包括科技素质的提高。要增强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要牢牢抓住科技进步和全民科技文化素质这根红线不放。把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其关键的问题是“人”,即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9.
发展先进文化 塑造四有新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强调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的形成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这个社会的未来将是不美满的。正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所警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战略的沿进作了历史的考察和评价,认为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