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世以来。国变之烈。民生之艰。风俗之敝。古未有也。追究厉階。一言以蔽之曰。人心感召而已矣。治乱之源。几于善恶。国家文化。莫非治乱善恶之迹。觇文化高下。亦据其迹之情状何如耳。吾之民族。为五大文化古国之一。伏义以降。圣圣相承。学术典章。群经备具。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订礼乐整理发挥之功。尤乎尚矣。孟子谓集大成。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夫民族文化。尧舜文武创建于前。孔子继承表彰于后。于博大精深之中。寓平正通逹之旨。究之靡穷。用之切要。后之作者。无可逮焉。尊之至圣。非有私于孔子。尽五千年文化。惟孔子足以代表也。孔子之学。以中  相似文献   

2.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纵观整部《论语》,唯其这句是别人直接评价孔子的话。我的感觉是,门子对当时万人景仰的孔子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股话语的反讽,使人感到孔子的悲怆与痛楚。可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是整个儒家的悲剧,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悲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孔子的时代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宗法制破坏的不可避免性已经是历史的趋势,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止步,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难…  相似文献   

3.
论语要略     
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于有子之门人。洪容齐谓亦出于闵子之门人。以二子称子为证。兹不具辨。要之、论语者。盖六蓺之菁华。百家之准的。其义多本于春秋。其言实通于上下。儒学既盛。传注益緐。汉晋分其章。宋明衍其理。清儒考其典。经厤广远庶几备矣。然以词句易瞭。读者忽之。余治经不分门户。惟以通用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尊崇孔子之动因有三:船山先祖由习武向尚文的度越;动荡的社会现实下除《论语》之外的其他经典不可多得,传世经典《论语》为其学习之要;明末清初社会现实大礼之不传,为“存先王之精意”而尊孔崇孔。船山尊孔崇孔有三个基本维度:考孔子之家世、敬孔子之德、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家世的考究,说明船山对孔子家世之尊;对孔子之德的阐扬,表明船山敬孔子之德;对孔子学术的探讨,表明船山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的尊崇,印证船山思想属于儒学、特别是属于宋明理学之苑囿。  相似文献   

5.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6.
志者心之所之也孔子日苟志于仁无恶也又曰。士志于道。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官先事士先志。盖学者一日之志为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忧乐之本也。嵩庵先生作辨志一篇谓人之志向不同其所成卽因而大异或为百世之人或为天下之人或为一国一乡之人。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最劣者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兹就三代以下之人略举其例以申其义。师表人伦以书传道者百世之人也。如汉之伏生传尚书。高堂生传礼。皆于秦火后传遗经。以存绝学。使圣道復明。唐  相似文献   

7.
漆雕氏之儒为先秦儒家八派之一,它的主要观点是性善性恶、尊礼尚德、安贫乐道、任侠尚廉、处世中庸,该派对后世“隐士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 苏轼《黠鼠赋》作时,有少年、成年、晚年时期诸说。愚意为晚年儋州时期作。首先,赋中怍者自称“苏子夜坐”,“苏子叹曰”。“子”为对男子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如孔子、荀子等。宋人文毒中自称“某子”也都指中年或晚年。如欧阳修《秋声赋》中自称、“欧阳子方夜读书。”那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  相似文献   

9.
<正> 先秦百家争鸣,有以老子为首的这个学派,不论在当时或在以后的各个时代中,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这一派,历史上称之曰道家,犹之以孔子为首的这个学派称之曰儒家。战国梁惠王、齐宣王时,有庄周其人,后人称之曰庄  相似文献   

10.
冯浩菲 《文史哲》2006,(2):48-52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也成为历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肯定派学者理解为孔子称许管仲为仁人,这符合孔子本意;半肯定派理解为只谓其有仁者之功,未许为仁人,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否定派认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这是完全错误的。孔子评管仲为仁人,有其理论上的根据,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效特性》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颜回(下) 29.6 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日:“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正之,因与俱下。下而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世俗闻之,皆以为然。如实论之,殆虚言也。案论语之文,不见此言。考六经之传,亦无此语。夫颜渊能见千里之外,与圣人同,孔子诸子何讳不言?盖人目之所见,不过十里。过此不见,非所明察,远也。传曰:“太山之高巍然,去  相似文献   

13.
礼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又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盖能收族合属则其人肫然仁孝可思矣(?)仁孝人而族之族必美(?)美族而乡之乡必良(?)良乡而国之国迺大龢而郅治推暨於天下罔不如此故吾以为欲平天下宜自各治其族始自风会薄僿大道横裂趋时之士务为通脱缪盭之说以譁众取宠并古所谓恩爱相流湊者欲一扫刮绝之其极也天经民彝澌灭綦尽宙合泯棼非胥入於榛榛狉狉之域不止乌虖殆亦不反其本矣吾陈氏由赣徙湘者多祖端公墓在  相似文献   

14.
冯浩菲 《文史哲》2003,(3):87-90
由于对《论语 .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理解不同 ,自东汉以来 ,一派学者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 ,另一派却认为没有愚民思想 ,两者针锋相对 ,沿续至今。据对孔子的身世、经历、终生事业、相关言行及先秦学者的理解等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可知 ,前一种看法是错误的 ,而后一种是正确的 ,即孔子没有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5.
绪言易解正编既脱稿。及门读之。生疑信二派疑者曰。曾子曰云云有所承。似非发端语。信者曰。各章发端语多有所承。何独疑于此章。且何不疑章句之于各章。而独疑易解之于此章乎。互质于余。余曰。疑信皆是也。惟余则更有说。其语详编中。盖余此编。初仿或问之例。变通而成书。答案不一而足。学记云。教学相长。因念前编待详者多。益复讨论。或自撰稿。或口授由问难者照录。固属说经。兼有有为而发之言。积久成帙。恐或散佚。特从而次第之。取连缀之义。名曰缀编。缀音近赘。即谓之为赘编可也。奉乾自记。  相似文献   

16.
征性篇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夫由习而远。则其可移者也。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此嗣系圣之清圣之和圣之任之类尽身之非性之也又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明其可移也。而不移者。则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及困而不学者也。班志曾分古今人为九等。而所举未必尽当。不足以穷厥恉。窃尝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究天地四时之蕴。察阴阳消长之机。觉惟天地为不可移。而四时则相为进退。即其可移者也。孔子谓颜渊不远复。复而不已。遂移而至于乾矣。商纣智足饰非。才足拒谏。力能扛鼎。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时尚无已定型之《周易》现存的《周易》之编定,即其定型,大约在秦汉间。当孔子时代,即春秋晚期,尚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即稍后的战国之世,也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这个论断是由下列诸史实得来的。第一,是由爻辞的定型考之。今本《易经》中之爻辞,在《左传》及《国语》中谓之繇辞。繇,卜兆之占辞也——闵二年左传杜注——《经典释文》引服虔注曰:繇,抽也。抽出吉凶也。《国语》韦昭注曰:繇曳吉凶所由生也。据此来说,这个训释是服、杜两家《左傳注》所同的,也就是汉魏以后  相似文献   

18.
窃维今日读经。万不可不削其伪谬。置其无徵。以从易简。否则无裨实用。枉费心思。昔之为学者。童年入塾。皓首穷经。而淹通者不数人。况今日乎。今之世变甚矣。中外交通。文化互进。欲求体用博达之才。断非以仅能读十三经为能事。矧十三经几时可通乎。孔子删定五经。使人博文约礼。若孔子生今日。又不能不亟谋删定矣。何以必删定也。即正经与民之义也。然则经有不正者乎。曰凡谬伪无徵。不足以兴民行者。即不正也。如易正也。圣人明天道正人事也。而杂以河间女子所献说卦三篇。无  相似文献   

19.
戴震诗说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宗旨为孔子的“思无邪”说,此宗旨源于戴震根深蒂固的尊经意识。二、方法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而知人论世为戴震说诗的主要方法。三、从与《孔子诗论》相较中可窥,戴震诗说与《孔子诗论》同异互见。四、评价戴震诗说之得失,并对其失作深层意义上的挖掘。  相似文献   

20.
西汉董仲舒首次明确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①强调上下等级的绝对臣服关系。对这一维护封建专制的伦理教条,学术界多以为源自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不然。孔子固然没有、也不可能有取消君臣、贵贱之别的思想,仍希望上下有分,等级有序。然而,他所理想的等级名分是在上者尊贤礼士、施泽于民;在下者安分守已、不犯上作乱。因此,在君臣、君民关系上,孔子首先强调的并不是臣民对君主的绝对盲从,而是君主对臣民的义务和责任。他要求为政从自身做起,国君必须“正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②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