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军 《现代交际》2010,(6):181-182
21世纪的视觉传达设计,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虚拟空间为主要要素的数字艺术时代。网页艺术设计显得尤为突出,网页的目的就是将其宣传者或倡导者的信息传达给网络的使用者。要实现信息的传达,必定要通过一些信息元素来表现所要传达的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通过色彩、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这些元素来完成绝大多数的信息传达和交流的,这些信息元素的接收是依靠人的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的。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信息传达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和听觉来完成,所以,网页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元素包括了色彩、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这些视听元素。如何熟练地掌握这些元素的运用,设计和制作出漂亮而独特的网站页面来?这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图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满屏的图像信息,人们不知该如何去选择,这也是对软件设计师的一大考验。本文主要研究"人本理念"和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人本理念"的视觉传达系统体现分析、"人本理念"视觉传递设计发展的必然性、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要考虑的因素、"人本理念"的视觉设计表达分析,全面诠释"人本理念"的视觉传达设计。  相似文献   

3.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主要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发达的时代,传达活动都有可能随时随地在我们周遭发生。  相似文献   

4.
文字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面设计进行视觉交流的重要工具。平面设计不仅要重视信息传达,对设计美感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在通过字体传达审美理念、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还要通过字体设计赋予平面设计作品更多的含义,并尽量使文字设计符合视觉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怎样将信息全面准确地传达给人们是设计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现阶段,只是按照这个标准来传达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还要注意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属性、民族属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盲目照搬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需要对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的积极因素进行吸纳,要深挖传统文化之中隐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语言,提高其艺术设计魅力。本文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21世纪被誉为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为社会各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挑战。正确认识新媒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合理应用新媒体,努力发挥新媒体优势,确保新媒体成为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驱动力是"当务之急",相关者必须对之加以重视。本文从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概念、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影响、新媒体中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新媒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等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应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促进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为相关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数字信息传播的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良特性,在传统设计理念的基础之上,不断实现设计语言及形式的创新,做到视觉信息的有效与人性化传递,真正展现出数字媒介中视觉传达的形式特点。本文试图从数字媒介中视觉传达的语言特征、传播特征及审美特征入手进行具体设计形式的探究,以数字媒介中视觉传达的动态形式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基本设计元素——文字在动态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形式,从而为其它动态设计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运用现代标志设计中,其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及审美标准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形成了一个更为独立且视觉传达语言更加丰富的视觉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化技术应用不断日常化、平常化。当前阶段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之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使得传统的单一视觉传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思想和理念,有效地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和创新。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必将不断创新,全面了解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有利于拓宽视觉传达设计推动视觉传达设计良性发展,相关者需对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江雪 《现代妇女》2014,(6):355-356
视觉传达设计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呈现出崭新的设计理念,其表达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飞跃。从人类的文明时代开始,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一种信息传达手段,并且发展至今,视觉传达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视觉传达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显然,传统视觉传达方式已经不能与时代科学发展相适应。本文从当今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出发,与传统设计作比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符号是一种人类交流的媒介的产物。符号是富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的元素,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作者拟通过对符号的构成和符号的表达及应用,对符号进行分析和应用研究。以期待能够对符号在视觉传达中提供一定的有益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色彩在标志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整个标志的理念表现和内在含义的传达;同时色彩是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元素.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过:"最好的色彩美有赖于多样性的、正确而且巧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世界文化都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艺术设计这一专业领域,我国设计师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其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变化,其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也更为深刻,逐渐意识到只有将民族传统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加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更完美的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传达在技术层面越来越完善,而相对于内容上则创新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具有民族性的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被认可,而笔墨艺术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正是体现出了民族性上的创新力。文章正是对笔墨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阐述了笔墨艺术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相融合的方式,对笔墨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现实创作意义也进行了研究,将笔墨艺术元素嫁接在其他的表现形式上,让宝贵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相互融合,必将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带来新鲜的时代血液。  相似文献   

16.
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微笑;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悠扬动听的乐章。美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地一种属性"。汉字"美"是由"羊"和"大"组成,有味道鲜美的含义,由此而延伸出其它美的含义。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视觉传达设计又称"视觉信息传达设计""视觉形象推广设计""视觉观念传播设计"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现实生活中,传统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影响和应用已经更加细致、广泛。  相似文献   

17.
不断进步的科技带来的是日新月异的视觉元素表现方式,而传统的视觉元素的表达方式正受到新兴科技的冲击。在新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当代视觉传达设计载体的演变。这对当今的视觉传达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追求个性化品牌视觉元素的同时也要追求新兴科技,用以对品牌推广的方式进行全新的升级。新兴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猎奇,它将更好地展现品牌视觉元素的实际意义,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以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品牌视觉元素应用研究为命题,通过研究来开启品牌视觉元素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探讨在当代中国科学构建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出发,展开阐述了在当今视觉传达美学标准混乱的状况下如何构建更科学、更优良的美学观,在此基础上积极展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良好秩序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非常必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围绕人的审美需求、消费需要等展开的,本质上是一种人的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围绕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个体而展开的,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本文浅析了社会科学知识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形作为一种通过形象与色彩来直观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克服了不同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轻松跨越国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本文就图形设计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不同的创造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以下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