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2.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4.
结合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记载,对黑龙江省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历史记录和现存种类存在差异.据历史资料记载,牡丹峰自然保护区曾经分布着兽类6目15科48种,鸟类14目41科170种,而目前仅调查到37种兽类和161种鸟类.上述变化均源于森林工业的发展及其他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黄鸟向有二说,或以为是黄雀,或以为是黄鹂。然而《秦风·黄鸟》的黄鸟并非是这两种鸟类,而是黄色鸱鸮。黄鸟本来是象征国家之亡与君王之死,也标志着新的国家与君王的诞生。由此来看《诗经》的黄鸟并非是动物学的概念,而只是指黄色的鸟。《诗经》其他诸篇中的黄鸟或是黄雀、或是黄鹂,并不是指同一种鸟类。  相似文献   

6.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7.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8.
对“六义”之“兴”,历来论争不休。但超脱纷争看 ,各家的正解误读 ,竟构成一个完备的诗学系统——兴 :一指创作欲望感物而生 ;二指作诗托物言志 ;三指诗求真情 ;四指反对雕凿 ;五指形象生动 ;六指创造意境之原理 ;七指诗求含蓄 ;八指诗兴大发 ;九指开头方法 ;十指象征手法 ;十一指诗靠“兴”实现审美价值 ;十二指诗感发志意的功能 ;十三指启发式教诗方法。这真是一个喜人的意外收获。更妙者 ,如此大系 ,竟由一“兴”而贯通。其实 ,兴的多解 ,是其表意功能随社会与诗歌的发展变化 ,不断被开发与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唐开元二十四年,李白客寓任城,出于种种目的,书写了《任城县厅壁记》(下简称厅壁记),此《厅壁记》为谁而书,文章之中已点明其人;“……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俾后贤之操刀,知贤公之绝迹者也。”文章两处直指“贺公”其名,全文为贺公歌功颂德。可见李白与这个“贺公”的交往并非一般。此“贺公”指谁呢?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建筑物上,常可见到八宝图饰,所谓建筑物上的八宝,是指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等八种祥瑞之物,大都出现在居室的门楣砖雕、门扇屏风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勾勒了我国社会自商周以来太岁信仰的流变过程。并分析指出 :太岁是古人为了便于记时而虚设的的假设之星 ;由于太岁代表岁星 ,因而取得主岁、主君、主德等象征意义 ;继而又因岁星的关系而与北斗星、北极星发生联系 ,成为皇天上帝和人君的双重象征 ,成为以天帝为代表的宇宙秩序和以人君为代表的封建尊卑秩序的象征符号 ;民间禁忌触犯太岁 ,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 ,谋求“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在行为上的体现 ;民间认为触犯太岁 (犯土 )就会导致灾祸 ,甚至出现家破人亡之惨剧 ,是由于太岁至高无上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理上形成极度的心理恐惧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一、汉代所见各种名称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 在汉代文献中较常见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名称有倡、俳、优、象人等。 《说文》:“倡,乐人也”,意指表演歌舞音乐的艺人。这是汉代人对“倡”的解释,先秦仅含倡和或唱歌,并不指艺人。如《诗经》和《礼记》之“倡”皆指倡和;《韩非子·外储上》的“讴癸倡”指唱歌。所以,以“倡”代表艺人自汉代始。 先秦时代,职业的乐舞表演艺人以女性为主,故多称“女乐”。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人赂晋侯,以“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乐舞表演伎艺又是战国时期赵、中  相似文献   

13.
象征是艺术研究中的一个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已经公认象征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象征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人们对此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我国理论界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指一种艺术技巧,与“隐喻”含义相近;二是指一种创作方法或文学流派,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对举;三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指的是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4.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5.
0.1 本文论及的“破读”,与破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无关,专指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现象。 0.2 文中所举,只限见于扬州口语的破读。也属扬州口语但已见于字典、词书等书面纪录的(如“膏”,阴平为名词,去声为动词等),不赘述。 0.3 扬州话声调有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依次为21、34、42、55、4。为行文方便,文中只作圈发。 1.1 清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三记了两个“错写琵琶”的趣闻,现录其一:“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  相似文献   

16.
论亦声     
“亦声”,即所谓“义兼声”或“会意兼形声”。是指表意汉字的一个形符兼作声符,即“於会意字中,取其一部分兼为发声之用。此为发声之一部分,一方与其它各部分负共同发生此字意义之责任;一方又独立而负发生此字声音之责任”1。即《说文解字》中称为“某亦声”的字。例如:贫,“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礻石,“宗庙主也。从礻,从石,石亦声”。栅,“编树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筑,“从竹曲五弦之乐。从竹,从,持之,竹亦声”。亦声,涉及到汉字传统的造字法问题,字义训诂的问题,语音和词义的关系等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对“亦声”…  相似文献   

17.
唐宋文献频繁提及“拍弹”,其中“弹”有其特指含义,不宜写作“但”“担”“旦”“耽”等字。“拍弹”可从两个向度理解:一是“拍”,指的是曲拍;一是“弹”,指的是弹舌音,弹摇舌部以引声。于曲拍处助以“哩”“啰”等弹舌音即为拍弹。长短句初起时,仅依曲拍而节,至于咸通年间,始有李可及于曲拍处啭喉为“拍弹”之声,后人效之而成体例,宋人因之误以为长短句肇于“拍弹”。  相似文献   

18.
何谓大赦? 《辞海》谓“迪(?)指国家对所有犯罪者赦免或减轻其刑罚的措施”:《辞源》谓“对已判罪犯免刑或减刑”。二者行文稍别,大旨则一。今按《辞海》之说,犹可说也,而作为古汉语词典的《辞源》则有当别论。窃以为《辞源》之“或减刑”三字实属蛇足。令缕叙数家之说以记之。《唐律疏议》后附元王元亮《释文》:“今之赦也,罪恶之重已下,笞十之轻,率皆原宥,即名为赦。”又云:“赦则罪无轻重,降则减重就轻”。《玉海》卷六七:“大赦者,不以罪大小皆原。”《通鉴》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20.
《康熙字典》、旧《辞源》在“贝”字下列有“饰也”一义,《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大汉和字典》释“贝胄”为“贝饰也”,均以《诗·鲁颂·闷宫》“贝胄朱”毛传:“贝胄,贝饰也。朱,以朱缀之”为依据。按孔颖达疏:“贝者水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