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 ,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 ,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文明是世界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种族的人民相互碰撞的结晶,一些外来宗教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们不同程度地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互动。以伊斯兰教为例,在早期传入时期中国人对它无意识的误读,到明清时期回族思想家有意识地借用佛教用语来诠释伊斯兰教的有关概念,说明了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初穆斯林世界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高度政治化的伊斯兰教宗教极端势力得以崛起,中南亚国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到中国新疆的政治稳定及国家安全。在中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通过对阿富汗、印巴及克什米尔、车臣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亚、南亚一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宗教,但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化、民族化的宗教。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就是一个已经地区化、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它表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信仰的侧重点、程度、表现形态、功能作用和建筑艺术上的差异性。这提示我们,宗教工作要讲策略,只有根据民族特点做宗教工作才会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十世纪新疆历史上的哈喇汗朝时期,从中亚传入新疆的。经过五六百年的曲折发展。到了十六世纪时,伊斯兰教已经成为新疆唯一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但是对于地处东疆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指的是构成这一文化体系中的宗教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伊斯兰文化同世界上其他的人类文化一样,可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作为宗教文化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由教义、教法、礼仪修持、教派组织等这些内在、外在因素共同构成的系统结构。它包摄着信仰观念、社会意识、道德规范、心理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交渗互涵,不仅为世俗文化提供和积累了不少方法、来源,也对世俗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伊斯兰教以外来宗教自唐朝初年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生根、成长,经过逐渐适应,长期流传,进入明清时期以来,从内容到形式  相似文献   

8.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回族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伊斯兰教色彩,这是由回族的宗教信仰所决定的,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一、回族的形成与回族的文化 伊斯兰教是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并发扬广大的。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我国经商、传教,带来了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大批的中亚细亚人、波斯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有自己传统的信仰,有出自本土的道教,还有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大不同的宗教长期以来和谐共处、相互宽容沟通,是中国首都北京宗教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特性。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舞台,北京的宗教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多样性中也有同一性,那就是信教与不信教的民众、信仰不同宗教的信众,在尊重各种宗教信仰的同时,共同为构建一个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既有多样性也有同一性、充满活力与生机、"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和谐社会而达成共识。从整体上和主流上看,作为首都,北京宗教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世界罕见的"五大宗教共荣"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进入中亚与中亚伊斯兰化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世界学术界公认的确切史实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用平实的观点,简要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及其对阿拉伯兴起的重要作用,如实地记述了阿拉伯对中亚的扩展与中亚各部族的反抗斗争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化的开始;着力描述了阿拔思王朝的辉煌文化业绩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本文用史实向人们证明一条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其对外开放,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就会繁荣昌盛,创造辉煌;相反,则会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不管它过去曾是多么辉煌过。  相似文献   

12.
中亚伊斯兰教发展在国家独立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回归"与冲突。前者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的认同与政治精英的选择,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为极端主义与传统宗教宣传和世俗观念的对抗。其特点为:具有明显宗教政治化特征;以费尔干纳为核心向外扩散;与外部势力渗透与影响密切相关;体现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政治与社会斗争的延续;彼此间缺乏必然有效联系;各类组织不断出现新的变种或分支。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活动将危害中亚国家的政治安全,影响周边事态发展,组织变异会加速,宗教名义下的政治运动可能成为新的斗争方式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在越南的历史和现状与大陆东南亚的跨国民族占族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古代伊斯兰教在占婆王国的传播促使婆尼教出现,近现代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的传播和影响使当地的占族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概述了当代越南占族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越南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和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我国历史上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也是古代印度和中亚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新疆佛教传入的主要历史背景,分别是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和中亚贵霜王朝迦尼色加王时代的对外弘法活动。新疆佛教经历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佛教兴起,占据统治地位的阶段,二是伊斯兰教兴起,与佛教此消彼长的阶段,三是伊斯兰教占据统治地位,佛教虽然走向衰落,但仍然以新的形式顽强生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从中西亚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对回族经堂经师的宗教学理有较大影响。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苏非思想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思想经过经师的承传,影响遍及大江南北。这种全局性的、长期的影响贯穿了中国格迪目和苏非门宦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始终。记录中国早期经堂教育弥足珍贵的《经学系传谱》中就有大量的苏非式神秘事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解体后出现的思想真空,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开始复兴,“伊扎布特”乘势进入中亚。伊扎布特在中亚散布宗教极端思想,从事反政府和分裂活动,其危害在乌兹别克斯坦尤为严重。伊斯兰复兴、相对恶化的经济条件、权力分享族际的失衡、年轻男性失业人口的猛增等因素相结合,为伊扎布特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中亚国家需要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宗教政治化,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在地缘、民俗、宗教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中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合点。新疆在媒体设施等硬件方面提高较快,和中亚五国的媒体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走出去工程"在文化交流方面应该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应加强影视创作翻译、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整理、中亚研究及文化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亚”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外还包括车臣在内的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拥有大量穆斯林的印度西北部。这就是新疆向西所面对的所谓的“伊斯兰地区”(D ar-a l-Islam),伊斯兰教向东发展的重要的“延伸地带”。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国的西部安全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受到“中亚”地缘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阿富汗因此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并由此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和“上海精神”、美国的“大中亚计划”、中国从传统的“重新疆”到“新疆经验”。  相似文献   

19.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印度求得佛经回归的中国僧人。青岛是法显陆去海还、西行归国的第一站,为青岛地区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筚路蓝缕的作用。法显所著《佛国记》成为中外学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次大陆诸国历史、地理及宗教的珍贵文献。法显精神成为引导僧俗两界展现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风骨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1908年俄国著名的探险旅行家П·К·科兹洛夫在中亚考察时发现了神秘的西夏黑水死城(哈拉浩特,也叫亦集乃),并发掘出大量非常珍贵的西夏文献和文物。他第二次(1909年)和第三次(1926年)中亚考察时又先后在此发掘出很多的文献和文物。学者们根据黑水城出土的文献资料揭开了西夏文字的秘密。这些出土的文献、文物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曾经位于东西方重要的商贸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西夏王国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该文完成于1968年,多年来一直受到我国西夏学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