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改革以来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突生的社会现象,是传统自然村落经受城市化洗礼后的“变异”,是介于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学术界对这一特殊“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3.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地缘村落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结构层面有着不同于血缘村落的运行逻辑,以维系熟人社会的人情互助关系.基于对冀北一个移民性地缘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变动中的地缘村落人情关系,并以“内卷化”作为理解地缘村落人情的视角来观察村落的人情互助机制.研究发现,地缘村落人情关系网的扩展呈现出一种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内卷型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许多原来的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其非农化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最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即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其城市化链条的最后一环上陷入了困境。城中村的困境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各种深层矛盾,深入研究“城中村”问题,探索“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出路,对研究农村城市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变迁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呈现.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中国农村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之下,村落数量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村落的转型与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也随之成为当下中国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近代村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质及变迁.  相似文献   

7.
《优雅》2022,(3):14-19
福田村位于峨眉山脚下,村落背靠群山与森林,可远眺峨眉山金顶.在这片2000多亩的土地上,起伏的农田与高山密林仿佛乡村大地的"指纹".一个被当地居民称作"三湾大塘"的鱼塘嵌在这片大地的肌理之中,与当地的村落民居一起构成了人们精神世界里久寻的川西原乡.然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下,福田村人口外流、土地荒芜、老幼相守,致使产业凋亡、...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资料,论述了一个回族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研究发现,该村落社会转型的动力是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机制是职业分工、生产关系、权力等级分化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其社会政治结果便是总体型社区向分化型社区转型。  相似文献   

9.
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了职业转变,却没有实现身份和居住地的转变,没有实现完全迁移,从而形成不完全城市化现象.不完全城市化造成土地浪费、农业不能集约化经营、农村留守问题、进城农民工角色转换受阻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改革户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及社会福利政策趋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失地"是为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做出了贡献和牺牲,因为大部分农民是在非自愿的条件下被迫离开土地,既然他们为了公共利益放弃了最基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那么政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合理补偿.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换身份"、"以土地换职业"、"以土地换保障",让失地农民直接转变为具有一定就业能力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市民,那么,也就不再会存在因城市化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塔哇”村是拉卜楞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于生计方式带来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计方式的影响在此产生交集,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塔哇”居民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从传统的农牧业拓展为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这些新的生计方式使“塔哇”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藏族村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区域的“城市性”,对城市化涵义作出新的认识.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应该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独特与怪异的空间结构形态成为当下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为框架,针对城中村空间结构中呈现出来的非理性、公共理性匮乏与孤岛型空间存在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准企业型政府下的低成本城市化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职能缺位或者力度不足,致使村落以自发方式完成空间的城市化过程,这是目前城中村空间形态问题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在该前提的约束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路径依赖、集体土地制度中的模糊地带及其利益争夺、城市化农民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行动的冲击力,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强化公共理性的介入,变村落空间的自发城市化为自觉城市化过程,此乃化解城中村空间结构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农村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社会,其自然———社会生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即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体制与内向封闭型的村落社区结构相伴而生。而土地是乡村社会的基础性资源,乡村社会的一切自然、人文关系都是围绕着土地资源分配而展开的。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村落内部的土地资源分配表现为地权的相对集中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相始终,土地收益在各阶层的分配也极不平衡。从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角度讲,宗族取向是华北村落社区土地资源分配的价值导向与结构制约。在国家权力与村庄社区的互动关系上,国家权力对华北农村的影响仅限于征税,而乡区长、保甲长处于行政权力与村落社会尖锐矛盾的焦点,其社会角色已从士绅转向土豪劣绅。要而言之,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村落内部社会结构的重组,这又有赖于土地分配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村落社区是与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农村传统社会构造。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家行政力量都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对村落社区的整合起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经济和工业化使一些发达村落成了“超级村庄”,尤其是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村落以其自身的方式吸纳了非农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异质性,将非农经济组织成功地移植到村落乡土社会的土壤中,完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历史使命。然而,这种“村办企业的社区化”,既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趋势,村落社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在当代交通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就地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且已经逐步具备了条件.我国应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农村"就地城市化"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从表象看是一个财政问题,但通过从土地相关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切入分析表明:土地相关的制度供给与制度目标的矛盾是土地财政产生的内在原因.土地财政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财政支持,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的核心问题在于耕地资源流失、城市化质量低、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及收入不可持续并蕴含了极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土地财政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以土地制度的改革为首,以相关的财税政策为匹配,使地方政府以可持续的“以地生财”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龚春明  朱启臻 《学术界》2012,(6):225-231,279,281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的人地矛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雷·诺桑姆 (Ray.M.Northam)的理论 ,我省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加速期”。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不断地扩大 ,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人地矛盾也将日益突出。我们必须走科学用地之路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化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村落社区的研究中 ,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聚落地理学与社会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传统客家村落———福建省武平县北部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意象作一初步的探讨。全文分为三部分 ,前面二部分具体考察武北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 ,第三部分则在此基础上摄取“语言”解读当地村落居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