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与文字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两大叙事符号,从未间断过彼此间的事实往来.进入图像时代后,两者争夺文化资源的事态进一步升级,围绕图文关系生成的知识场域更是引发当代文化研究热潮.鉴于图文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对图文关系进行了谱系学研究,说明两者关系的历史性转折有效促进了视觉艺术的繁荣发展;接着以图像真伪之辨为据,指出其间内蕴的视觉悖论是导致命名与指示、言说与状物、意指与模仿、读与看、词与物等传统表征关系瓦解的直接原因;最后旨在破除“图像转向”谬误之说,强调图文关系并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峙状态,而是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断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作为三农传播的“国家队”,三农媒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力量,实地调研发现,当下三农媒体与其传播对象及其他三农传播主体之间呈现弱关系,不利于其在新语境下履行职责使命。基于此,本研究以关系概念的点、线、面、体连续谱为分析框架,提出三农传播的关系重构思路,即建设“点”、打通“线”、连接“面”、建构“体”。 点、线、面、体在实践层面分别对应媒体的胜任能力、传播中的互动、各传播主体间的互通、结构化的三农传播关系,文章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4.
由图传经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图文关系形成了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基本结构。诗画一律的提出虽未溢出这一框架,但是它更注重绘画主体的情感表达和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从而建立以艺术为本位的图文关系。自宋代以后,对诗意的追求,即诗意空间的营造,成为文人画与诗歌的隐秘联系。然而,重视图像的言说功能也可能带来对绘画作品的过度阐释,以诗意为绘画的唯一审美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绘画本体的缺位。  相似文献   

5.
在伦理美学语境下看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也能够实现真、善、美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问题。从伦理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现阶段我国稳定社会、理顺人心、广泛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篇的多模态化趋势改变了意义生成的方式,以往主要依赖单一符号编码生成意义,而如今更多地通过多种符号编码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生成语篇的意义。本文从符号、功能、逻辑语义以及信息等多种视角分析多模态语篇中图片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探讨图文关系模式建构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多模态语篇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适逢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好机遇,笔者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当下所处的文态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文化进行发展性重构,并借助传统经典理论对“民族文化发展性重构”进行理论建构,以期对当代语境下我国民族文化工作提供具备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下以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五大要素结合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这些新的审美现实与文化景观对以韦尔施为代表的后现代超越美学的一些经典命题有所印证,同时也对其形成新的重构。在"场景时代",日常生活浅表审美化的引领主体与广告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不能简单地以精英姿态加以否定;现实的虚拟性与可塑性进一步加剧,不存在虚拟与现实的两分,现实即是虚拟,虚拟即是现实;现实传播也并非电子传播最终的完成,而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无尽轮回。与此同时,"场景时代"的O2O模式隐喻着任何线下的事物都需要通过线上的中介而得到建构。"场景时代"也表明,新媒介带来的并非听觉文化,而是触觉文化。总的来看,"场景时代"呈现出新的审美现实,对后现代美学的探讨与重构仍在途中。  相似文献   

9.
图像以其直观、信息含量大等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文字起家的新闻行业同样受到了图像的冲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正在被新闻行业所接受,并越来越多地深入实践从而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读图时代的特征,读图时代下图像与文字的依存关系来解读文字与图像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建构图文共筑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0.
魏然  翟瑞 《天府新论》2017,(4):95-102
关系控制是指关系网络本身所包含的利益属性能够对其中所涉的某个行为主体施加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它是关系之反制功能的体现。中国语境下反腐的“关系控制”逻辑是以关系破裂为基本前提,用道德、情感、规则三大话语体系对既定关系情景进行重构。在此过程中,关系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和新闻媒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对官方组织构成了一种“软控制”,而后者对腐败分子的干预及惩罚是一种 “硬控制”,两种前后相继的控制手段相结合,最终促使诸多外力插入原本封闭的关系圈当中,从而实现反制的目的。要促使社会主体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效应,需要在考虑历史和现实各项因素之影响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精英美学向大众美学转变的过程,立足于社会发展、学术深化和学生审美意识的变化,美学课程教学也应当在此文化环境下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这些主要可以体现在资源、理念、策略等方面,即优化整合多种教学媒介资源,提升提高教学主体理念与素养,在美学基本理论和学习主体的生存实践的契合点上找寻更为合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禹平  刘卓群 《社会科学战线》2022,320(2):257-263
瓷器上的铭文与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可以建构陶瓷图文语篇的特定意义,被观者感知。鉴于此,从语言学及认知学视角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观者对瓷器图文模态的视觉认知特征进行量化,并进一步发现古陶瓷铭文与纹饰存在图文系统论中的地位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对多模态图文关系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及中国陶瓷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与政治关系之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中许多司法工作人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司法与政治的关系,不少党政机关的同志也不知如何处理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司法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反思和重构。要正确理解政治的内涵与本质,要清楚司法与政治发生关系的不可避免性,要明确理性处理司法与政治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杨秀芝 《云梦学刊》2012,33(1):87-89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美学也是由男性的历史之手制造并且是符合其男权中心主义需要的,这种男性的美学表现出对病弱女体的偏爱。新时期女性作家重构了女性身体的美学范式。这一美学重构是通过女性身体的健美与男性身体的丑弱对比.以新的眼光设置女性身体描写的空间来实现的。当代女性作家通过对女性身体形象的重塑,传达出女性建构新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对西方文化固有矛盾有效调和的思想一个是实践的观点,另一个是现象学的观点。面对后实践美学的指责,实践美学以实践为基础,极力将两者结合起来。但完全的理论融合则是实践美学面临的艰难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村级治理是"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单元。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无法满足村级治理的需求,存在要素缺失和权重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单一、市场力量不足、农民自主程度弱、供给内容不均衡方面。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应该坚持差异、引导、长期、复合、市场、中介等原则,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政府供给能力,开辟市场服务途径,鼓励第三方参与供给,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为村级治理提供物质、精神以及社会等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关系的理性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辩关系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构建合理的刑事诉讼控辩关系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意义十分重大。理想的控辩模式应当是一种既保持对抗又有协作的关系。在理想模式实现的保障方面要做到三点一是要转变诉讼观念强化权利保障意识二是要在立法上对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做出全面而详细的规定三是要健全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出现的数十年间,出现了大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大量新媒体艺术形态。当代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不仅解构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解构了以往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而且颠覆了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审美阐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契机主要表现在:1、工业社会即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人文危机"对和谐价值观的需求;3、专家学者对人文奥运理论缺陷的清醒认识;4、全球化时代世界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呼唤.而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创自主的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加强国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力度,加强国家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的创新,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8,(1):66-71
从文化人类学理论视角分析现代旅游重新唤醒已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旅游语境中重新阐释和知识再生产,比如在黎母信仰主体、祭祀地点、信仰阐释、黎母符号化等均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黎母文化被重构为一种新型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由此,在现代旅游发展背景下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