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司法改革不断深入,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非常必要.美国律师协会为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统一,制定并推行了三部与法院相关的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采纳标准的那些州已初步实现了司法统一、高效的目标.重点研究介绍了司法管理标准系列的第三部即《上诉法院标准》所规定的四种基本制度,并针对目前我国民事司法审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美国上诉法院标准制度对现阶段我国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齐树洁教授的<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其博士论文的完善版本.诚如作者在结语中所交代的,该书是基本在法价值论的视角下,以公正与效率作为民事上诉制度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齐树洁教授的《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是其博士论文的完善版本。诚如作者在结语中所交代的,该书是基本在法价值论的视角下,以公正与效率作为民事上诉制度的价值依归,来审视民事上诉制度运作的原理、构造、启动以至制度重构的①。这一写作架构显然不是一本出色专著可能的“脱俗”构架,  相似文献   

4.
民事上诉审和再审的不同程序功能导致了司法公正性与裁判安定性以及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之间的冲突。由于我国对上诉审与再审的关系在理论上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制度上又缺乏使二者协调运作的机制,故再审程序由特别救济程序向普通救济程序"异变"的趋势愈演愈烈,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鉴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定位,重新构筑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实行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度,并对再审的启动实行严格限制,以协调二者的运作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附带上诉制度是设立于二审民事诉讼中的一项程序救济和诉讼权利平衡的技术性制度。因其在我国民事二审程序中的缺失,反映在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弊端已经从多方面体现出来。在我国民事二审案件程序中建立附带上诉制度,是平衡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一项精巧技术,很有必要对其予以立法确认和制度完善,以弥补现行民事诉讼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上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性上诉的性质、地位、上诉的理由、对象以及与审级制度改革的关系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超 《江海学刊》2007,(2):145-149
法院参与刑事诉讼的重要目的在于以中立的身份发挥定纷止争的功能,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刑事上诉程序发挥法律解释、司法造法、司法决策等功能。只有在法官中立、控审分离的情况下,刑事被告人才有可能在上诉制度中获得应有的救济。但在中国,司法权被异化为惩罚犯罪的一种工具,刑事诉讼的本质就是公检法三机关代表国家惩罚犯罪的一种专门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刑事上诉制度不是发挥救济的功能,而是起到了补充惩罚犯罪的功能。我国刑事上诉制度的完善在逻辑上需要实现裁判权的回归。但在司法工具论语境中,要想恢复法院的本来面目,剔除一些强加在法院头上的本来与司法裁判不相匹配的功能,使法院从惩罚犯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给予了被告人程序和实体上的双重从宽,以激励其自愿认罪认罚.认罪被告人拥有上诉权不仅是对其个人权益的保护,而且是“以审判为中心”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虽然认罪被告人提出上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审程序的推翻,但现阶段该制度发展并不完善,办案人员存在认识片面、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完全剥夺认罪被告人的上诉权是不现实的.但从该制度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对认罪被告人的上诉权进行限定是完善该制度的内在要求.为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立法模式上,应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外部为被告人自愿作出认罪认罚完善相应保障条件,内部对上诉的理由进行列举式的规定,并合理地借鉴域外国家在相应制度下对被告人上诉权限制的规定,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相似文献   

9.
认罪认罚案件的上诉审程序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尽管权利保障是刑事法治不可偏废的价值依存,但是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上诉行为的双面性易使制度设计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滥用诉权的现象已招致诸多负面效益。应将认罪认罚后的上诉权划分为绝对上诉权和相对上诉权,一审判决结果违背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价值理念时被告人享有绝对上诉权,相对上诉权可以分为有因上诉与阻却上诉两种情形。在防范限制上诉权带来风险的同时,达致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与制度规范运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助推认罪认罚上诉程序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就是法定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它的含义是:对为被告人利益提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可以裁定维持原判,如改判时,只能适用比原判决为轻的刑罚,不得加重原来判决的刑罚。即只能减轻,不得加重。这是为了切实保证被告人的上诉权利的一项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国际投资仲裁监督机制改革的提出,是对晚近国际投资保护机制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是对国际投资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平衡问题的重新考量,是对国际投资仲裁监督制度价值目标的重新确认.美国所推动的双边层次上的改革,不能有效地解决国际投资法的碎片化问题.ICSID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建立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仲裁上诉机制.这是实现国际投资仲裁监督机制改革目标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蒋超 《理论界》2010,(1):72-73
在上世纪80年代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至今经过了20余年。但是研究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笔者选择学界关于借鉴德国的民事上诉制度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认为学界的研究满足于规则制订、概念法学、宏大叙事和西方经验,而过于忽略司法实践和中国问题。这样的诉讼法学研究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13.
姚小林 《兰州学刊》2008,(1):102-105
上诉终审功能是当今世界各国最高法院的基本功能。最高法院即最高上诉法院、终审法院,具有司法性、终审性和主权性的功能特点。司法独立、终极的上诉管辖权和严格的案件受理标准与分流程序是实现最高法院上诉终审功能的必要条件。不过,法律的全球化、区域化对各国最高法院上诉终审功能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公共价值的案件,或者涉及法律权威性或违宪的案件,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会使法律权威性遭到强烈的质疑。在我国司法实践的尴尬境地中,探究民事诉讼的特别上诉制度具有理论和实务的双重意义。针对那些具有普遍公共价值或者涉及违宪的案件,应该建立允许当事人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特别上诉制度,以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适用认罪认罚制度得到从宽处罚的被告人仍有部分提出上诉,其中以量刑过重为由的投机型上诉占大多数,尽管如此,认罪认罚被告人的上诉权仍应全面保留,对于因不合理上诉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效率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的问题,检察机关应当提升检察业务水平,加强沟通联系,强化释法说理工作,以减少被告人的不合理上诉,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就司法鉴定而言,我国民事审判中的一个痼疾是法官的以鉴代审.导致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其一,在判定涉案科技等专门性问题时,法官面临"外行判断内行"的困境.其二,我国学界及实务界存在着以科学上的中立性及完整性取代法律上的中立性及完整性的倾向.在此倾向下,人们较为关注司法鉴定的行政管理改革等外围配套问题,忽视对以"诉讼规制"为中心的技术争点听审程序的探讨和构建.在借鉴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应利用《民事诉讼法》、《人民陪审员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构建中式技术陪审员制度及相应的前提性技术争点听审程序.这对遏制以鉴代审问题将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美国和德国作为两大法系的代表性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我国现行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主要存在诉答程序、证据交换、证据失权和证据收集等方面的缺陷,难以起到确定争点、整理证据及促进和解的作用.借鉴美、德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设立独立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建立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制度,是改革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仲裁制度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仲裁包括普通仲裁、上诉仲裁以及奥运会特别仲裁三种形式,其中上诉仲裁是最主要的解决国际体育争议的形式,对其进行的研究包括上诉仲裁的管辖权、仲裁程序、法律适用等方面。随着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召开,我们应加大对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3)
上诉不加刑原则在刑诉中是一项重要的原则,然而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在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各种偏差。因此,本文试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与特征,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思考等四个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20.
韩国民事调停制度设计及其司法实践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保留庭审法官调解、扩大调解主体、调解程序前移、调解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完善诉前申请调解制度等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必要路径,构建独立的调解法律体系则是改革的最终目标.韩国民事调停改革"降低调停的强制性"的改革方案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和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