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1994年8月25日正式批准设立的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市区地窝堡,东至太原路,西至乌昌公路,南至河南路,北至迎宾路.规划面积为4.34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为1平方公里.开发区于1993年3月5日破土动工投入建设.三年多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以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国务院的批件精神及自治区党委有关文件为依据,发扬“艰苦创业、锲而不舍”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1985年1月正式批准成立的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福州开发区”)建设,已开始从前期的艰难创业阶段迈向发展生产阶段。如何全面评价开发区建设的现状?目前开发区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如何完善?怎样选择与实施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是本报告力图剖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和集约化发展的新城区.根据十八大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的精神,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开发区从“集聚功能”向“创新功能”转变,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基于江苏实践的研究,本文认为,从“集聚产业”向“集聚要素,培育产业”、从外向型“出口平台”向“内外兼顾,注重内需”、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是开发区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形成新型区域开放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林汉川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开发区在我国又是一个新事物,就总体而言,它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加之前一段又出现了各地大办开发区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设立国家级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设立国家级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思考张振川被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称为“开发新天地”的日照开发区,经过三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将日照开发区尽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不仅对日照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鲁南地区乃至陆桥经济带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特别是处在小平生前寄有厚望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发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开发区应该继续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不断扩大内引外联;继续作为接受国外先进技术转移的基地,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继续作为体制创新的“试验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从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优势与黄岛的区位优势,青岛开发区应努力建成特区式开发区。在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开发区将以特区为榜样,进一步完善特殊的功能,构筑特殊的体制,优化特殊的政策,营造特殊的环境,使开发区与经济特区一样,仍然作为经济性特殊区域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叶帆 《兰州学刊》2005,(4):118-120
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也关系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差距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马太效应.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信息化差距比较明显,正日益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巨大障碍.西部地区应从人文基础、人才结构、制度建设、投资规模、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这六大根源着手,结合区域特点,缩小信息化差距,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园区)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力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战略调整,调结构、促转型,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聚焦新光源、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出创新提升园区竞争优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在促进我国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启动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升级工作,标志着我国开发区发展从数量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开发区升级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循环、低碳和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主动应对提出开发区升级后在产业同构、扩区并园、政策制定、管理体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伦理文化底蕴、悟性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底蕴。其路径选择应是 :( 1)大力推进市场经济 ,确立西部特色的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 2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创建以政府的民主、科学运作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 3)努力更新文化观念 ,营造西部制度创新的良好人文环境 ;( 4)逐步树立科学精神 ,构建适合西部文化底蕴的“渐进式多元混合体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 ,并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 ,认为技术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剂。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西部大开发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 ,并从制度创新角度对促进西部技术创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就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践来看,中央和地方分别从“出口”和“进口”环节给予财政支持.但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如基础养老金偏低,“一刀切”的财政分担结构拉大了西部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地方财政“补进口”造成了西部农民养老不公平.为此,应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界定各级财政的分担责任,改变“一刀切”式的财政标准为“弹性”财政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14.
西部经济发展受到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制度等四方面瓶颈因素的制约。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形成多重“恶性循环”。因此西部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改善这四大制约因素入手,抓住制度变革与创新这一重点,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全面协调地发展,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最终跳出低水平发展的陷阱。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共同体会因科学家的声望大小而产生一种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优势累积效应,它会导致科学资源向少数人集中,这就意味着许多“天才”失去了发挥科研特长的平等机会。 显然,“马太效应”不利于科技发展, 然而,信息科技的社会化却为众多科技“天才”们提供了消解“权威结构”的机会。社会的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主要特征。 网络需要统一的规则和相互兼容的技术标准,否则各个局域网、节点就无法链接起来,但是,网络秩序往往并非官方所能主导的,而是“自组织”形成的。在既非完全规则、又非完全随机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空间中, 信息科技的创新力量有着明显的大众化趋势,这一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会逐渐消解传统科学家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开发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模式,政府和市场在其中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总的来看,成功的开发区模式都会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并拓展开发区功能.中国开发区往往还会承担一些社会职能.国内外开发区的经验对目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试验区应结合发展阶段、着眼示范带动和解决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是一种客观现象。从发展的观点看,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虽受制于“马太效应”,但这种效应又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以打破的。关键是实现马太效应向逆马太效应的转化。一般需经过转型阶段、新模式的完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四个环节,这种转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8.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为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效率标准下的非均衡式推进模式 ,选择空间位置与区域经济联系度高的地区和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同时 ,为了有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目前的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和投资政策应进行区域化创新 ,以形成“政策洼地” ,引导市场向西部投资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过度竞争的制度根源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璐  姚胜菊 《河北学刊》2005,25(5):179-185
开发区过度竞争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并由非制度性关键因素所决定。行政制度、财税制度和开发区准入及退出制度是引发过度竞争的根源,开发区发展阶段差异、移动壁垒、区位相似性、投资者的实力、本地产业基础和企业集团实力、就业压力、传统地域文化观念等是影响开发区过度竞争强度和范围的关键因素。开发区过度竞争的抑制和消除必须从根源入手进行制度创新,依靠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