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吉林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能源问题始终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系统、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能源安全,而且涉及环保、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长期来看,为实现吉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延伸节能降耗工作,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积极向着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发展。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状况(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转变中,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的支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是诱发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正确测度这种诱发效应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工作。文章探讨了传统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研究这一问题时的缺陷,并针对它们的不足设计了SS-STIRPAT模型。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诱发效应虽有波动但是一直没有摆脱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而且近年来诱发效应持续处于峰值水平。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文章从低碳能耗水平、低碳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撑水平、自然环境水平五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综合评价了我国30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同于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呈现东、中、西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省市发展好于中部,西部省市靠后。  相似文献   

5.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金融发展的演进趋势 (一)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大势所趋,各发达国家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因此被寄予厚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期,在"保增长、调结构"的基调下,低碳产业承接转移与结构调整升级将是"十二·五"经济建设的核心环节,节能环保将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和低碳经济走向产业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化建设规划和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已成为浙江最具活力、最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但其也存在低碳氛围不浓厚、产业结构“偏制造业”等问题。建议尽快制定开发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开发区发展方式转变等。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跃  王莉 《统计与决策》2012,(4):157-160
文章首先用GMDH模型从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十七个指标中筛选出七个主要影响指标,再利用这七个指标中的三个输入指标和四个输出指标构成DEA效率分析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用DEA方法对我国1995~2009年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9、2007、2009年这三个年份低碳发展是DEA有效的,而其他非DEA有效年份是规模效益递增的,说明我国低碳经济投入产出效率发展势头看好,应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低碳经济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优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黄岩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迅速提高、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但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容量压力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议通过制定低碳路线图,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等来推动黄岩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统计和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东、中、西三个梯度.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技术水平落后以及投入比例较小则严重制约了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也逐步成为了发展的主导模式。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理论界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重点始终放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意义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理论的价值分析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林业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在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文章以伊春市和白山市两个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为例,运用VAR模型对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发展并没有促进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反,城市经济发展则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议林业资源型城市应建立市场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金融支持模式,最终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实现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5.
非经济因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其它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近几年农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有过许多论述.但是,有些非经济因素也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农村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农村人口状况等,这些非经济因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范敏  唐纪  王军 《浙江统计》2014,(12):41-43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为人类走出危机提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以南京市为例,构建了南京市低碳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对2000年以来南京低碳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从而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将是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来源。本文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我国2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低碳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低碳发展,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条机制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但数字经济通过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赋能低碳发展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畅通。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城市发挥得更为充分。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助力城市间形成低碳发展协同机制。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也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入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归纳分析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因子,以此为依据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以往选取评价指标在理论依据方面的不足.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广东省21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多数人均GDP排名靠前的珠三角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却排在倒数,而部分人均GDP排名倒数的山区城市,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却位居前列,表明广东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牺牲了环境、资源的因素;动态的数据则反映了广东低碳经济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