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明朝时期,卫拉特蒙古在其首领也先汗时代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着其地域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演变,自17世纪初开始,卫拉特蒙古正式信奉了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2.
奇洁 《阴山学刊》2013,(5):29-34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大青山南麓,是内蒙古地区建造较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美岱召的建造以及发展历史对于明清时期漠南蒙古藏传佛教历史线索的厘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关岱召壁画中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当属大雄宝殿佛堂四壁。殿内壁画从多方面再现了土默特地方在明清两代蒙、藏、满、汉等多民族交流的盛景,诠释了蒙古族人民对于汉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借鉴融和,继而产生的具有蒙古族审美特色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归化城的兴建虽因互市限制条件过多而未能达到俺答汗进一步发展对明朝贸易的目的,但通过修建喇嘛庙将蒙古民众统一在喇嘛教信仰下的构想,却在明朝末期蒙古各部落政权竞争过程中及清廷扶植喇嘛教策略的倡导下得以实现.归化城的城市发展一直与喇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将归化城发生重大转折的几个历史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喇嘛教在归化城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库伦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地区惟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自库伦旗建旗以来,曾有“曼殊室利库伦”、“锡勒图库伦”、“小库伦”之称.而学界与民间一直对库伦旗别称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从库伦旗历史演变及文化史实入手,经过仔细的考证和研究,得出库伦旗的“库伦”之称应为“寺院”或“寺庙”之意.  相似文献   

5.
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从明代中后期蒙古地区板升的出现到俺答汗兴建的半农半牧的归化城,从清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的军事商业重镇,再到民国时期归化、绥远、火车站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归化绥远"两城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西口"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来刚 《阴山学刊》2004,17(2):63-65
"西口"随历史变迁而不断转移."西口"最初指杀虎口,后因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原因而转移至归化城,随着山西西北部、陕西北部和甘肃沿边地区的汉族人民出口向长城外蒙古地区迁移的扩大和深入而渐泛指.  相似文献   

7.
归化城作为清廷将蒙古传统部落组织转化为一般地方行政单位最为彻底的地区,绥远城的兴建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绥远城的建立不仅强化了清廷对土默特蒙古地区的统治,提升了归化城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同时在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构成上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达力扎布教授著《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已经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这是近年来我国蒙古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本书研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历史上的漠南地区 ,这里通常指今天横亘蒙古国中部直到内蒙古北部的大戈壁以南地区。元代此地居住着很多蒙古部落 ,在明初与北元的战争中 ,除一部分南下归附明朝外 ,大部分退处漠北。自明宣德、成化年间开始蒙古各部逐渐南牧 ,至明嘉靖末年 ,形成了明末清初的漠南蒙古诸部。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以往学术探索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 ,紧紧围绕古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密不可分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卡伦是清朝政府主要在北疆地区设立的具有执行巡查、稽捕等任务的军事哨所。清代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根据形势需要设置了诸多卡伦,以稽查盗贼,保护行旅,防止牧民非法越界放牧,检查过往行人的票照,确保封禁政策的实施。为有效管理卡伦,清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奖惩制度,定立巡缉章程,定期巡查汇报等。卡伦制度的实施,维护了土默特地区的社会稳定,保证了清朝政府对漠南归化城地区封禁政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色科寺是青海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历史上特别是有清一代在青藏及蒙古地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清廷至民国政府都给予色科寺以崇高的待遇,使其逐步成为青藏地区政教合一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透过色科寺与清朝、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梳理与分析,不但可探讨中央治理青藏地区少数民族社会和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及其演变,也可分析清代以来中国的"园家(朝廷)"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模式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12.
蒙古民族从中原退居北方以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分裂成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此时南方强大的明朝正走向衰落,东北女真民族正在迅速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漠南蒙古正处于后金、明朝之间.后金和明朝为了在互相对抗之中占居优势,都设法争取漠南蒙古作为自己的同盟者.而对于漠南蒙古本身来说,要想生存下去,也需要联合一个强大的势力.漠南蒙古、明朝、后金这三大政权之间开始了征服与被征服的激烈斗争.较量的结果,“恒不肯服属于人”的漠南蒙古,归附于后金.漠南蒙古最终归附于后金,这是蒙古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以及后金和明朝所采取的措施交相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文化上的因素在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土默特地区历史档案中,发现了一份清朝道光年间“归化城蒙古民事府”的咨文.内容是回民马成恩控告杨根福吞没户口地、抗缴地租一事.这样的材料在呼和浩特地区是首次发现的.它对于研究土默特地区回族来源、时间,清王朝时期土默特族回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及其演变、进而对研究当地实行户口地的历史概况等,无疑有着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现将这份咨文全文抄录于兹,以资分析鉴证.  相似文献   

14.
民国三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转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三年(1914)提出的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在归化城开辟商埠区的策略虽因社会动荡未能实现最初的构想,但绘制的“归化城开辟商埠图”中对呼和浩特城市道路体系的规划却为后期城市形态的演变勾勒出了清晰轮廓.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在这一轮廓的限定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向着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民国三年是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刺,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厄鲁特、额鲁待。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也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宗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敦),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存在较大的影响。现今新疆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属卫拉特蒙古,他们主要分布于巴州、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等地,仍然从事畜牧经济,保持着喇嘛敦的宗教信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绚丽  相似文献   

16.
恪靖公主为康熙第六女,母为贵人郭络罗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恪靖公主下嫁土谢图汗部察理多尔济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拉开了清廷与漠北喀尔喀蒙古联姻的序幕.而恪靖公主久居漠南,直至去世方归葬漠北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与当时漠北政治风云的变幻密切相关.公主封号的变迁又与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政策有关.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清水河地区现存的与四公主有关的碑刻所反映的土地开垦的历史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自元代在蒙古地区开始传播后,尤其是16世纪末逐渐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蒙古族后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蒙古佛教史也成为现当代蒙古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8.
喇嘛教自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到明代以后已逐渐成为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利用喇嘛教羁縻蒙古,耗资巨万在蒙古地区广建寺庙,给予喇嘛以免除赋税不服差役的特权,授予上层喇嘛各种封号、职衔,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布教越来越广。至近代,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已有寺庙千余座,喇嘛数十万众。在喇嘛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寺庙的财力也愈益雄厚。并在内地商人对蒙古地区商品贸易的诱发下,寺庙经济开始经营增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寺庙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经济和整个蒙古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尹雁 《天府新论》2011,(1):123-127
藏传佛教,形成于公元7世纪,是综合了印度佛教和吐蕃苯教而成,内部派系林立,有各自的法主、寺院、势力范围,蒙元以前,它主要在吐蕃地区传播。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蒙古统治集团对吐蕃地区的觊觎,藏传佛教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由于藏传佛教独有的特性和深刻的影响力,各派法主睿智的决策和长远的政治谋略,藏传佛教渐渐流入蒙古皇室,为蒙古各系宗王所接受,并与之建立了福田与施主的供养关系。从此,藏传佛教进入中国汉地,在元帝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穆俊 《阴山学刊》2009,22(2):76-80
清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宽松的蒙垦政策,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官垦,其地权关系也开始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所有权为国有化的前提下,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进行官垦,导致该地区的土地使用权产生分化。在官地内,国有化的所有权对其使用权起支配作用,使得所有权分属于代表国家利益的不同集团。就公地使用权而言,最初只归蒙丁所有,但是窘迫的生活处境加之宽放的蒙垦政策,蒙丁开始把户口地的使用权转租给汉人。这种被“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实际是国家默认状态下的蒙丁对户口地的次级所有权,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开始在蒙古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