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电影表述应置于现代性的视阈下,现代性既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语境,也是其呈现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以及表现意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超越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在与其他族群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性应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意义空间,而不是封闭静止的.  相似文献   

2.
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必然会牵涉少数民族电影与中国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电影现代性、少数民族电影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等三个层面的关系。在媒介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广大电影工作者实际上无法避开现代性的视域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表达,因而,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然前景开阔。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成为突出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面对这一危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表现出了积极地建构民族认同的姿态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东西方比较中,因为没有他者也无所谓自我.而两性关系恰恰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元.百年文学/文化想象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认同充满性别象征隐喻,性别政治其实一直在参与对民族身份的建构,这样的参与不仅仅影响了女性这个性别在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中的地位、意义,而且还影响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本身.性别本质主义已然与我们对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上的本质化、凝固化、单一化密切相关,从而忽略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丰繁多元、流动变化.  相似文献   

5.
吴海清 《河北学刊》2004,24(6):139-144
作为中国媒体的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行为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通过建构家国一体的形象、调动民间记忆、运用明星认同机制等一系列的叙事策略 ,重构了传统的春节文化、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 ,创造了以社会整体性形象为核心的春节文化文本。这种重构活动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由以阶级话语为组织模式的现代性设计向以经济建设和民族—国家的整体性认同为主的现代性设计转型过程中而作出的调整 ,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几十年的斗争话语所造成的社会困境 ,建构团结、奋进、乐观的社会形象 ,以唤起人们的共同感和民族身份感  相似文献   

6.
谷禾 《学术探索》2007,(6):34-37
国家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制度结构下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国家通过开展民族工作和实施民族政策,建立公民"民族成份"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从制度上建构并确立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孙媛 《北方论丛》2011,(1):107-110
在中国,现代性追求始终和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及如何建构民族文化身份这两大问题纠缠交融在一起,这种纠缠交融本身就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内涵。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出于对进化论的盲目崇信,专注于在线性发展的时间语境中界定"现代",忽略了现代性所应具备的复杂性。这种对现代性的单维体认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辐射机能,对以后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媛 《东岳论丛》2013,34(4):180-183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由单一的自我认同向更多依赖外部认同转变。在面对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大众传媒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无疑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传媒参与,甚至主导了少数民族形象建构与自我认同的过程。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大众传媒要坚持"多元文化"观,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促进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藏族作家的创作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藏族作家创作的大语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实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成为当代藏族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首要问题。藏族当代作家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学,又要在重建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强本土认同。努力使当代藏族文学既借全球化话题和语境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又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确认了现代性政治的身份主体,而政党政治则是政治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政党政治发轫于国家“自我”意象的转变,并通过革命承载着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中国梦”蕴含现代性的要义,中国政党政治须通过自身的现代性来实现“中国梦”的现代性。中国国民党对西方政治现代性的仿制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暂时性终止,“中国梦”实现进程受阻。中国共产党承继了政治现代性建设,通过革命完成了民族国家建构,通过规范政治建制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其主旨与“中国梦”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在未来政治建制过程中,中国政党政治需要通过国族建设增强自身的民族性,通过法治建设增强自身的公共性,从而为全面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贺萍 《新疆社科论坛》2009,(3):24-28,62
新疆各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群体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困惑、倒错和焦虑的现象。现阶段,新疆各民族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重塑和建构民族认同这一重要问题历史地摆在新疆民族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公民身份是第一身份的意识,构建各民族社会成员文化多元和国土与政治一体的认同结构,应该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新疆民族认同教育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处于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动荡的文化形态建构中 ,面临着民族文化、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的多重精神压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困惑中 ,少数民族诗人在比较后走向回归 ,并最终试图超越自我。这是少数民族诗人追寻精神原乡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也是当前文化形态下少数民族诗人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规定性,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生存样式。如果把现代性作为价值观念来考察,那么其具有启蒙定向。启蒙既体现在个体自我的觉醒,也体现在民族国家的确立。近代以降,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建构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境遇中,一方面,重申启蒙以促进个体自我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培育市民社会和国人的公共精神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6.
革命话语的转换使得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诉求又一次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从文化与历史演变关系介入,揭示出《白鹿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反省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文化颠覆和精神虚无的状态;另一方面,揭示在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救赎过程中,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话语存在的深刻矛盾,并指出小说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启示我们找寻真正的实体性的历史意识,重新开始“讲述”关于“我们民族命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挤压,使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被迫进入与他者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互动过程。乡与城的空间书写成为民族文学书写的主导叙述范式,空间场景的转换其实是在重构某种价值立场,完成的是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囿于二元式价值立场的选择,在城或乡书写的同时面临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民族文学的空间阐释能够更清晰地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主要症候。  相似文献   

18.
朱海平 《南方论刊》2010,(11):89-92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少数民族社区的村寨文化对民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支撑。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即民族文化创新的独特性、多元性原则,保护性、创新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思想性、现代性、开放性原则等)与实践(即民族文化运行机制的创新,民族文化活动平台的创新,民族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的创新)两个层面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创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借文本记录民族事项、传播民族镜像的文本化与功能性文本的表演化,是当前少数民族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在传播民族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民族形象误读与民族文化特质淡化等问题,需要通过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中介环节,强化少数民族日常的族群性,完善少数民族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良性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劲的人类历史趋势,正冲击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为适应全球化趋势下的生存环境,会形成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是自我现代化,各种文化所建构的现代性,会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总归会保持它们独特的价值选择和文化特征.全球化时代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图景,应该会是"多元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