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真正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情结是最伟大而现实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个终极目的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本体论基础.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科学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构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活动为本;社会发展以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社会发展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关系之谜”在经过三次大的论争后,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澄清。马克思一生在价值观上都认同人道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对待人道主义却存在着一个“断裂”。在明晰马克思终生关切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基础上,面对当前对马克思哲学解读的种种误读,应当提出“马克思立场”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状况,除了生产力发展这个"物的尺度"外,还有社会主体发展这个"人的尺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的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中共取得了国家政权,使劳动人民获得政治解放,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国家主人;其次是文革结束后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预示着知识分子历经文革苦难和摧残后的人性觉醒;再次是在回应西方挑战中,我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节节进步;最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标志着治国理念的巨大转变.中国"人"成长的历史轨迹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的思考上总是不断变化,发生了从唯心人道主义到人本学人道主义到科学人道主义 的三次转变,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反映出马克思哲学思想日趋成熟、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8.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应是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里,这种辩证统一在本体论上的表现就是坚持物质和实践的统一,在自然观上的表现就是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而在历史观上的表现是坚持历史规律与价值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体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特征,充满了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追求,与各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在个人主义与以人为本,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两方面存在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从中央精神出发在唯物史视野中做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解决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的布局,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按规律办事;对“以人为本”作人道化解释,为以往争论的“老问题”做翻案文章,会误导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站在极端的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福柯不仅否认阶级性,也取消了一般人性。他拒绝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辩证法,取消阶级论和革命论。完全排斥阶级分析视角终使福柯的“权力”思想因失去了立场而走入死胡同,最后逃入个体的美学解放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级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支点,是马克思的“第三大发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科学内涵的揭示,有其理论逻辑的演进过程,实现了由哲学逻辑出场,到人道主义本质呈现,再到唯物史观真正发现,最终的政治经济学科学论证的提升和转换。无产阶级既是人道主义的价值设定,又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构件,是价值主体与现实存在的统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发现,在科学分析与意识形态言说的统一中实现了价值与事实“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否定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中包含生态学思想,或者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存在论思想简单地等同于生态学思想,都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理解的自然是以主体的实践为中介的对象性自然,马克思理解的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现实的人,这两方面的统一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双重实现。在马克思那里,这还只是原则性思路。探讨在历史的辨证运动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学术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包含历史观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含义。作为一种历史观,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历史观集中表现在人的劳动异化论上,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青年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关怀。但是这种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价值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同时,马克思将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思想置于唯物史观的坚实基地上,从而为处理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赵丽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1-4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前提是西方哲学的自由传统、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的"人的解放"理论分为黑格尔理性思想影响时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时期、与唯物史观形成同时的成熟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则是其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价值的"概念"、"决定"及"实现"--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从概念上看,应从"价值论"转为"财富论";从决定上看,应以"劳动论"转为"要素论";从实现上看,应从"价值论"转为"价格论",而"价格论"的实质也就是"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剥削应视为"超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本文着重论述关于以人为本所需要澄清的一些理论关系问题,即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以及以人为本与民本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