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曾伯为南宋后期的名臣重将,也是一位重要词人,今存词七卷,计二百余首。其词不屑作莺娇燕呢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然身后事迹几近淹没,今据其文集及相关史料,编排其行年、交游及著述情况,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2.
李曾伯为南宋后期的名臣重将,也是一位重要词人,今存词七卷,计二百余首。其词不屑作莺娇燕呢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然身后事迹几近淹没,今据其文集及相关史料,编排其行年、交游及著述情况,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3.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4.
宁波民信局产生时间较早,其业务在五口通商之前就已延伸至内地,五口通商后迅速覆盖全国。宁波民信局的经营模式相比其他信局更加完善,其经营范围之广、信局数目之多也异于其他信局。随后,宁波信局因自身的缺陷及邮政的压制而逐渐衰落,虽然采取了联合请愿、走私等方式进行抵抗以求生存,但均以失败告终。宁波民信局虽于1935年被罢废,但其服务理念及为求存而采取的联合请愿等方式于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之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古为今用,对其作应用性的发挥阐释,其基本的思路是"六经注我",以我为主,古人皆我注脚;另外一种是"我注六经",以古学还他古学的态度研究之,力求存真.而最有义务存真者当属史家,故而史家的观察与结论对我们今天研究老子之学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乎史家所存之真--老子之学乃"为治之学",可以对学界流行的把老子之学一股脑儿当作玄学研究的倾向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6.
人乃千亿年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其与万物一样皆受流行大化物性所躯。欲者,流行大化物之动也。吾人为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岂能违流行大化物之动!作为有限者,虽圣人不能违此流行大化之物则也。朱子倡"存天理、灭人欲",非是反对吾人正常人欲,而是反对没有天理为基础之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与其说是一个哲学命题,不如说是儒家生命入精微致广大的存在方式。只有在每日存天理的主敬中、以天理贞定浸洗吾人之欲,吾人才能摆脱动物式的物拘,于天地万象森然的和美大中大正创生中,和顺积中,悲悯仁慈,神圣自由。  相似文献   

7.
程旺 《社区》2014,(20):54-55
应对经典抱持一份温情与敬意因今日我们处在近乎断裂的传统之中,已经丢掉了经典置身其中的文化土壤和思维方式,若不先存温情与敬意,我们必以今日之文化、今日之视角、今日之思维去评点、审视、质疑古人,轻则诬为糟粕,重则径为唾弃,实均不免隔绝、误读、狂妄之弊。所谓“温情与敬意”,并非欲诉诸非理性的心态来信奉古人,恰恰相反,“温情与敬意”主张应先摆脱今日之成见。  相似文献   

8.
在道家政治哲学中,对“有为”之治的反省构成了理解“无为”政治的重要参照。《老子》文本在“无为”与“有为”的对举中给定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基本架构,并且描述了由多种为政方式构成的逐渐衰坏的阶次。王弼在继承这种思想的同时,对原本语焉不详的各种为政方式做出了具体描摹。王弼解释了各种“有为”之治的施政手段及其治下的状态,进而将“有为”的弊端提炼为“物不具存”与“物失其真”。在“有为”之治下,“伪”与“失真”是普遍存在的,而伪善的产生在根本上源自君主“有为”的偏私以及由此造成的“物不具存”。王弼将“物不具存”“物失其真”的问题,与为政方式的退变阶次结合起来考察,完整地勾勒出政治运作及其退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美法系功能主义担保立法的产物,购置价款抵押权之优先顺位效力与我国法中的“先登记者优先”规则已生抵牾。其中,登记之“宽限期”作为购置价款抵押权优先顺位效力的外现,具有提高交易效率的制度价值。在权利竞存层面,击破浮动抵押权之“位势垄断”是购置价款抵押权的创设初衷。由于购置价款抵押权对购得标的物具有基础性贡献,其还可优先于在登记前已设立的固定抵押权与质权,但仍不得对抗购置前已登记的抵押权和标的物交付后成立的留置权。此外,为贯彻实质平等并促进融资,购置价款抵押权之间发生竞存时理应适用“比例清偿”规则。可见,购置价款抵押权实质上赋予了登记以溯及至标的物交付之时的对抗力,并进而形成了“层次化”的权利架构模式,但也对物权公示公信制度构成了事实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词体属于诗的奇偶言板块,其句式以奇偶错杂为特质、长短参差为表征,而内在结构则以声律规则为组合。奇偶言句式的组合具有数的翻变功能,拥有空间上的参差和谐之美以及流转变幻的节律之美,它可以不受音乐的制约而卓然独存,它是词体生命永存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1.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2.
传世文献中所见唐式辑存韩国磐唐朝的法律有四,即律、令、格、式四者。《新唐书》卷56《刑法志》说: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公关》2013,(6):70-70
《中国质量万里行》发布的“2010年6月企业质量事件10大新闻排行榜”中,“维C银翘片被指存安全隐患业内地震”以308万的搜索量位居榜首,可见其传播之广。公关从业者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在杂乱无序中嗅到商机,并仂助企业在危机中遇见转机。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历史、地理和毛泽东的诗风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毛译东诗词集》误收了他人之作,根据若干材料进行了辨析。姑存一说,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谢庄是一位儒、释、玄兼容的文学家。作为世族门阀之子弟,其肩负着振兴家族、保全家族之重大使命,故而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严肃面对现实,既积极进取又适时“止足”,令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境地。同时,在玄风仍存、佛风正盛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他又沾染玄、佛之思想,但此两种思想只是作为调剂品在指导着其人生,并未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的岭南词家不多,存词也较少,但这少量的词家词作,却已有可观的建树。本文对此分别给以评述。崔与之和李昂英为南宋直臣,故词中见其凛然正气;赵必和陈纪生于末世,故词中深含遗民之恨;葛长庚词多学道之语;刘镇词多闲适情味。他们的雅健词风,对后世的岭南词人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行政道德法律化的限度问题,需要以思辨视角,从德与法的辩证关系入手,考察其下限与上限两个维度。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下限存于抑恶扬善、提高强制性,凸显从行政道德转为行政法律的必要性;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上限存于德与法的辩证联系中,须考察法律之缺陷、道德之特性,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德法共治才是合理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年谱     
少时得明道、伊川之书,读之始知谁尊先生。而先生在(“在”字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校正,以下同)“仕吾乡时,已以文学行于当世。遂搜求其当世(“世”字是“时”字之误)遗文、石刻,不可得。又欲于架阁库讨其书判行事,而郡当两江之会,屡遭大水,无复存者。始仕遂宁,闻其乡前辈故朝议大夫知汉州傅耆曾从先生游,先生尝以《说》及《同人说》寄之。遂访求之,仅得其目录及《长庆集》,载先生遗事颇详。久之,又得其手书手谒二帖。其后过归,得《归集》;之成都,得李才元《书台集》;至嘉定,得吕和叔《净德集》;来怀安,又得蒲传…  相似文献   

19.
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公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固其滥觞也。(《宋诗钞》)在对宋初西昆派浮靡诗风的扫荡中,王禹俑(元之)是诗坛的拓荒者。接踵而来的欧阳修,则更高举起诗文革新的旗帜,以理论与实践之业绩,沉重打击了西昆之势力。欧阳修以文章为一代宗师,其诗歌业绩不免为散文光芒所掩,故论者鲜有深尝者。集中存诗  相似文献   

20.
在心性工夫之学中,审美决不是“在外在对象之姿态万千与色彩缤纷中寻求好奇心的满足”,而是“与绝对的‘一’作存在的呼应,既而纯化自家生命,照亮乾坤、朗澈世界”。这样,审美就是一种内在的存养工夫。这种存养工夫的结果,其精神色泽必是素朴恬淡的。在此工夫中必然居有天、地、神、人共处于一物的圣域,这便是艺术的意境。故艺术不必抒情,不必叙事,亦不必说理,只须居有物“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