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涛 《中州学刊》2006,4(1):236-240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是和短篇小说文体理论的成熟同步进行的,本文探讨了现代作家、理论家对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认识。在短篇小说的界定上,出现了“横截面”“单纯感效”“已成性格”几种理论。以此为基础,现代作家对短篇小说的文体特质、短篇小说与其他文体之关系、短篇小说文体的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对他们的探讨做一系统的整合、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深入把握 2 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说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即 :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 ,认为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小说学研究的整体内涵。而我们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过于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 ,忽略了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以“小说学”为观照视角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以往的研究格局 ,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 ,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 ,从而勾勒出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4.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生气的时代多是勇于试验新体裁和新风格的时代”,由此,胡适以西方文学名著为范本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诸方面提出了中国新文学的文体建设理论体系。胡适文体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批评原则可以用“解放”和“创造”概括。胡适既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倡导者,又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积极实验者,其对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散文画”的提倡二十年代初,当西方近代小说理论传入中国、小说构成“三要素”(人物、情节、背景)理论受到普遍推重的时候,赵景深却依据中国现代小说与抒情传统密切联系的特征,对小说文体形式的构成要素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短篇小说实是各种文章很巧妙而复杂的组合”,因而提出了这样一个小说的“假定的公式”:“短篇小说=抒情文+叙事文+写景文”①.也许,赵景深的小说“公式”受到过西方小说家理论“三要素”说的启示;但它却集中反映了现代小说家在强大抒情传统的  相似文献   

7.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即突破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畛域,各种文体的特点互渗互补。钱锺书批评文体的“破体”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建构问题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体思想是古代文论的研究核心。本文基于传统文体思想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从“文体”概念三层面清理了“文体”概念的形式化误读问题,提出“文体”概念非仅涉及文学的艺术形相,实与情性具有两面一体的统合性关系,且在二者关系之中,情性是第一位的,故传统文体思想在肯定“文体”的本体性地位的同时,有效遏制了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并因其对“文体”与情性关系的深刻理解,开出了“言少意多”、“意在言外”的审美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吸引读者之处乃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 ,分别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在语言运用(即文体 )上的四个独特之处 :“小说是回忆”、“小说是随笔”、“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以及“气氛即人物”。文章力图从这些方面对汪曾祺小说文体的创新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阐发。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孙步忠 《云梦学刊》2003,24(6):84-86
《儒林外史》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诗词文赋的缘饰了。它的这种在文体上的变革,显示了其现代小说的特征。这样,《儒林外史》便彻底打破了白话小说融入诗词韵文的结构模式。促成《儒林外史》这种文体上的变革,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其“简捷地奔向戏剧”的小说艺术方法方面的原因,又有小说用“写实而真实”的创作手法创造其“形象体系”方面的原因,更有小说作者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创造小说的“意象体系”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该作品的特定风格。好的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考虑到“语气问题”,并且尽量达到原文和译文语气间的动态对等。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英译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强调译者要对语气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了体现文学作品风格的文体标记,并通过图表说明检验翻译效果的方法及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康—雍—乾系列里 ,文体形式与内容没有内在逻辑的关联 ,也没有故事演进的暗示。当二月河坚持用古代小说的回目 ,而又将其功能转变为现代小说的“节”的功能 ,这种审美形式的现代使用或现代挪用的深层意味和多层意义就透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女界新文体”创作群体,是在古代散文观念转变和梁启超“文界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促动下发生的.“女界新文体”以女性自我启蒙为主旨,标志着19世纪、20世纪之交第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程度.但是,其中的叙述对象化、群体性称谓、个体形象缺失等创作模式,表明女性早期的白话文创作存在效仿男性写作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曲折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何亮 《兰州学刊》2013,(7):79-84
唐小说吸收某一文体、某一文体元素进行小说叙事,破"体"为文;唐小说还从前代作品中吸取"营养"进行创作。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某一种文体,与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其他文体元素及"营养"一样,以吸收和组合两种文本自合方式,成为小说文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吸收"就"形式"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形式"上吸收前代不同的文体或不同文体元素及其表现手法加以会通;"组合"就"内容"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内容"上从前代作品中吸取相似或相近的"文本"加以融合。  相似文献   

16.
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近20年的小说文体探索使当代中国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趋完美的表现。中国作家意识到了小说文体创造的本质力量,也标示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一种方式的特性,从而使小说写作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7.
加世纪30年代,对政治文化影响下小说文体进行"形象化"矫正的追求,使中国现代小说开始重视并发展以"展示"为特征的叙事手法,推动中国现代小说情节发展方式由"概述"到"场景",叙事风格从"热"到"冷"的转变,并由此玉成了新的小说亚文体,促进了短篇小说文体的成熟.从文体矫正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在加世纪30年代的叙事模式转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现代文学文体形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因素,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幻想文学的迅速崛起,奇幻动物小说把童话的浪漫想象与小说的逼真写实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幻叙事类型和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幻想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一些作家的奇幻动物小说创作与国外的一些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奇幻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亟需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确认”,这对于提升中国奇幻动物小说的创作水平、推动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视野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20.
王庆华 《兰州学刊》2009,(12):188-191
通过对“平话”概念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梳理辨析,既对前人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又对其中的诸多误识进行了深入辨正,重点指出,“平话”的命名是元代初年从演说方式的角度对当时最为盛行的主要说唱伎艺进行区分的结果。明清时期,“平话”还被引申为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和多种讲唱伎艺的泛称。近现代,“平话”曾被古代小说研究界定为宋代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的泛称和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文体类型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