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回"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将民族认同放在具体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景中来讨论,分析"藏回"身份认同的特点,挖掘、再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挑战回族族源多元但认同一元的观点.本文将说明迪庆藏族与回族之间的族群界限是模糊的、流变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历史记忆是建构"藏回"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文化实践只是"藏回"认同的一个表层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17,8(2):49-55,110-112
基于笔者2012-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南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两个维度考察藏彝走廊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原因.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共融,加上党和政府的重视,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回藏民族习惯法中合理、健康因素的作用,为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李志农  高云松 《民族研究》2022,(6):1-14+138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纳入理论反思,从中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辩证关系。基于对云南迪庆在1957年建州前的区域史的考察,从历史、空间与社会三重向度分析了区域内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中蕴含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差异性并没有被消解,而是始终在保持其张力的同时被共同性所超越;这一历史辩证法表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区域视角对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突出了边疆社会作为边疆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彻到边疆社会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相似文献   

4.
对家屋的研究,属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云南德钦藏回结合式家庭的家屋进行分析,指出藏回是一个含括的概念,其家屋也具有含括性,是一种同在屋檐下的存在状态。在微观上分析民族关系,我们看到了局部的特性,也要看到整体的复合性,并印证精神层面也是整体优先于局部。由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构建和谐家庭,推演构建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藏回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云南藏区的“藏回”,是不同族群在长期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保留着一部分对回族的认同,但在生活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已经深深的被藏化或者汉化.本文将以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藏回”群体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与生活状态.我将指出,在理解这种现象的时候,需要区分“身份证上的族别”、“心理上的族群认同”与“生活上的族群习俗”这三个概念.我也将指出,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和依赖是回民逐渐“打开自己”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们也在家庭与清真寺中保留了一片自留地,使传统身份与文化得以延续.最后,结合相关论述,探讨这种“地方化的伊斯兰教”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拉萨藏回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拉萨藏回的定义进行界定.拉萨藏回,是对拉萨回族的俗称,是指当前户籍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地区,接受部分藏族生活习惯,与藏族通婚,穿藏装,说藏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法定回族.其次,本文从历史族源、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三个方面陈述拉萨藏回的主要文化特点.最后,根据上文拉萨藏回的文化特点分析其引发的思考,即拉萨藏回是伊斯兰文化在西藏本土化的结果,体现了文化的适应性特征;拉萨藏回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变藏的文化表象,而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谐相处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7.
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源远流长的滇藏商贸交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迅速发展 ,成为维系近代滇藏往来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历史上商贸交往最密切 ,对彼此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显著的历史时期。这其中 ,云南商人持续活跃在近代滇藏商贸舞台上 ,为促进滇藏商贸交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对汉、藏、纳西、白、彝、普米等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24,(1):11-21+208-209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程早霞  刘振营 《中国藏学》2023,(3):128-137+216-217
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云南涉藏地区的党组织建设是党领导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的一个缩影,解放战争时期是云南涉藏地区党建工作的开创期,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力克时艰,逐步创建起较为完整的组织构架,党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云南涉藏地区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组织力量,通过发动武装斗争、开展统战工作以及组织政权建设等方式为实现云南涉藏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组织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基本特点:自上而下,秘密开展组织建设;党为中心,实行党政军一体化;兼容并蓄,吸收民族人员入党。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涉藏地区的党组织建设极大增强了党领导当地干部群众的力量,有效促进了云南涉藏地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既明确“知之”又坚定“信之”,为云南涉藏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煨桑作为藏族文化习俗,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云南藏区在煨桑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煨桑仪式差异明显,并不断演化.藏民对煨桑材料的选用,以其功用为原则,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煨桑植物的采集还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玲 《中国藏学》2001,(1):127-128
当云南中甸被一些人视为西方探险者所向往的“香格里拉”之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知名度便迅即提高。不少对迪庆高原风土人情的描写虽然大同小异,却也颇得媒体青睐。其实,早在这些新闻和游记之前,就有一些厚重扎实的专著问世,细致周详地刻画了云南藏区的方方面面。王恒杰先生的《迪庆藏族社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就是其中出色的一本。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南半岛的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府 (省 ) ,生活着来自中国云南近万人口的回族穆斯林侨胞 ,当地泰族用北部泰语将他们称之为“秦霍人”。作为中国回族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派生族群 ,他们是明末清初以后 ,云南回族长期从事跨国长途马邦商贸活动、清末杜文秀领导的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的逃难、抗日战争和 1 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等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该族群至少已存在了 2 0 0年以上 ,至今仍保持着鲜明的云南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宗教属性、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汉语方言。笔者根据今夏亲临其地的田野调查资料 ,对该族群的移民简史、路线、原因、现状作了扼要介绍 ,是国内对该族群的一篇报告 ,是中国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民族地区面临的最大机遇是社会发展指标追赶的机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贫困,从而使民族地区传统发展战略和宏观管理政策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依据具有民族地区代表性的云南地方干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考察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宏观管理政策的执行者——民族地区干部——对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狭义跨境民族与广义跨境民族的区分原则提出了看法,考证并叙述这些跨境民族在云南境内外的分布及其来源.同时指出,国境两侧跨境民族的类别与人口较多,一些跨境民族虽有较大的聚居区,但各民族交错杂居与插花式分布的情形十分普遍,各跨境民族长期友好相处、相互关系较融洽,是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在分布与来源方面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德宏旧城大寨傣族婚姻习俗的考察与比较,阐述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认为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主体核心仪式没有发生变化,而由主体核心仪式派生出来的非仪式部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在多语言、多文种、多民族的云南省,实施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政策、做法,总结了实施双语教育的主要经验,分析了在民族平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较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玛丽玛萨人自20世纪初开始了民族文化的积极认同和构建,重新定义和诠释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化身份,为散居族裔实现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积极对话,建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环境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从散居族裔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玛丽玛萨人近年来开展一系列文化重建活动的原因,并对其现状和前景做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以玛丽玛萨人为代表的散居族裔,对自身文化的现实处境和发展机遇所具有的自觉把握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否避免丧失自我,实现自身文化顺利转型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民族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云南回族经济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开放搞活、多种经营、解放生产力、创办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发扬传统优势、建设新农村、向城市化迈进等历史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诸多奇迹,谱写了云南回族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