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域下能源困境的伦理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能源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危机。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义”的沦丧、以经济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是能源困境的根源。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伦理觉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超越能源困境提供了可能。建构经济-环境-伦理生态,达致义利相融、德得相通,强化企业、政府等组织的伦理责任,呼唤“类本质”的觉醒是人类超越能源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思想之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学的观点,贯穿在他的主要著作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以及当今人类能否正确解决环境危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态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生态人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是对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等假定的扬弃。社会生态人是人从“片面独立的人”向“全面自由的人”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提高全社会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构筑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塑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人成长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文学受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西方社会思潮、生态文化思潮影响,作家面对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自然、书写自然、思索自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样式。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努力,创作上成果日益显著,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生态文学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并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生态文学的特点,不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以郭雪波的《狼孩》为例,分析文本中生态人物类型,从而得出生态人物背后的环境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湘西"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以"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通过对这些湘西题材影视剧的研究,看到这个区域的民族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作家霍桑的最大文学成就,《红字》在美国文学领域引起了世纪之久的关注和评论。文章旨在通过新兴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对《红字》进行深入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生态或环境的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包含: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批判现代西方科学观。对《红字》一书的分析运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从自然与女性、自然与科学、自然与社会这几个角度,结合霍桑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霍桑在作品《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及其局限性,揭露了父权制的清教徒社会是压迫女性和自然的根源,探寻小说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即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学的兴起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一种回应,是生态思潮在文学界的体现,也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承担。中国生态文学已经走过了初始阶段,需要深化,需要发展;需要重新认识自然与文学的关系,感悟人类的根本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前全球化语境和跨文化对话中发展生态文学的关键,是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融合起来,寻找人与自然互动的和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拓展到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也随之诞生。批评家通过文学批评形式,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尘封的文学作品。它促使人们关爱自然与女性,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不是一团抽象的规则下的螺钉螺母,他是肉身,是灵性,是绕过千岩万壑的河流,是永生汹涌澎湃的海洋。人、人性的再生性原则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步骤。现代文学创作,依旧无法超越人性的迷障,但是,在对它的表现过程中,在人类必要的叙事限制与疆界和创作的自由与解放之间的博弈从来就未停止过,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作品与作家的品味、成就高低被凸显出来,人性的试探与小说的温度同时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3.
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文学批评理论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响应。文学的生态批评首先致力于从文学作品内部研究自然环境描写和自然价值观。尽管英国浪漫主义潮流并无高度统一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但毫无疑问,其诗歌创作却具有明显一致的自然写作倾向,特别是充满大量的田园生活描写。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描摹自然界和人的自然本性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和辨证水平,奠定了现代自然观和现代人性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也能作为贯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在<原始风景>中以对生命感悟之剪辑下的人与自然的审视为支点,表达作家对自然生态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在描绘人与白山黑水的自然休戚相关的亲和之美中,凸显出生命烛照下的"原始风景",显露出难能可贵的"绿色"生态意识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灵性的自然与人栖居的"绿色之都".  相似文献   

16.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模式.随着词创作的兴盛,"知人论世"出现在词学批评中.由于"知人论世"属于儒家诗教范畴,而词具有明显的娱乐艳情性质,"知人论世"在早期词学批评中时时表现出矛盾和悖离的一面.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开拓词境以后,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伴随着词体的推尊而不断发展."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清代词论中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自然是否有伦理关系?这一提问内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对自然是否可能有伦理关系?二是人对自然具有怎样的伦理关系?三是人对自然是否应该有伦理关系?人对自然的确具有伦理思维与伦理实践的能力,但其伦理关系的内容应是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生态平衡规律.它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中坚持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观,深切关心后现代、后工业、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生存状况与命运,用主张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应该承认差异、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建立生态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拯救人类的大家庭,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强调生活在凝聚性文化中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精神,目的在于重构一种视人与自然为宇宙组成部分的民主、和谐、生命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探讨冯内古特小说的后现代伦理对于推动人类不断进步,走向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神学家认为 ,人由理性灵魂与肉体构成 ,理性灵魂即人的本性来自上帝的形象 ,男女因受造于上帝而具有相同的本性。但是 ,人由于受造的物质不同而有男女之别 ,男人用尘土造成 ,女人则出自男人肋骨 ,受造目的是为了男人 ,因而她处于屈从地位 ;而且 ,女人肉体的卑微又导致了其理智的脆弱 ,使女性成为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