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和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创作,有颇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他们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即相同,又各具特色,他们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碑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和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创作,有颇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他们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即相同,又各具特色,他们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碑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在现代女性作家群里,有两位姣姣者。她们都是二十岁出头便登上文坛,并以其全新的风格一鸣惊人,引起文坛巨大的震动,造就了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各自的神话和传奇。她们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二玲”:丁玲、张爱玲。单就丁玲、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言,值得思考、颇有言说价值的方面很多,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她们对女性意识的把握,发掘显现于她们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之异同。也许,仅用“女性文学”之界定是无法涵盖和包融“二玲”全部文学创作及其意义,但她们既同属女人,各自的身份、经历、思想、感情都很…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大师.他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深远的影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各自的经历、文化素养、思想发展、气质个性和艺术追求等的不同.其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各显异彩.对他们作一全面比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仅是一次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近代文学史上共同出现过一种文学样式:政治小说。它在两国文坛上各自存在不过十余年,但在推动两国维新启蒙、文学贴近现实方面却产生深刻影响。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政治小说的推陈出新作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孙犁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文本的解读,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现将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似性和不同点,及其不同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凡各类"中国现代文学史",都要把沙汀、艾芜列在同一专章中加以论述。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两人在同年同月出生于同一个四川省,又是同学并在上海同受鲁迅先生的培养的缘故吧。其实,只要我们拜读了他们的作品,便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小说无论是题材、人物,还是结构、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迥乎不同的风格。本文仅就《在其香居茶馆里》和《山峡中》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他们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1沙汀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基调为主,而艾芜的小说则以浪漫主义的风情见长。而这两个不同特点的形成与他们各自的经历和出身以及气质的差异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俗小说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2 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为“乡土文学”、“地域文学”、“田园小说”、“乡镇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等。本文认为 ,“现代民俗小说”作为一个创作倾向术语 ,可以概括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可以涵盖上述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并在文学史上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两个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其文学的发展却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产生了在中美文坛占据主导地位,在两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有过重大影响的左翼文学,两国左翼文学尽管发生和终结的背景不一样,但都以自己辉煌的成就谱写了文学史的灿烂篇章,并且都以人类博大的胸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对人类黑暗的一致谴责和对光明的共同追求,使它们形成了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从而远远超越了不同质文化交流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郁达夫与沈从文的抒情小说李夜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建立起两种最主要的浪漫主义抒情品格──自我抒情品格与乡土抒情品格,郁达夫与沈从文分别是其最典型也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以及对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皆是由此奠定的.因此,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新时期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类型,而且促使新时期小说在审美观念上发生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王蒙、莫言的小说创作可谓代表.从文学史角度讲,他们小说中的意识流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规范到感觉发现的流变,这一流变又促进了1980年代文学对"人"的发现与表现,促进了新时期文学中人学观念的复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有着日本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接受者的郁达夫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与独异性。文章认为正是这种独异性使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与沈从文是两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郭沫若是名人,沈从文却始终是一位“寂寞”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上风格迥异,其内容也大相径庭,但又均是文学上的大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各占相当的地位。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现象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的作家们,或许也有着某种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虽然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与蒲松龄的志怪小说所处的文化背景、创作时代不同,但两人人生际遇、创作体裁和恐怖鬼怪母题上都有惊人的雷同。本文概述了二人作品的可比性,并通过文化视角分析了二人作品的异同之处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旨在深化中美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并拓展文学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与视角,促进两国文化的传播、增进两国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论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一个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体的文学流派,是以胡风为核心的一个有影响、有贡献的流派。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十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胡风周围的一些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们创作的成就、特点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和评价。至于流派,更无人涉及。直到近几年,才有人开始对七月派诗歌进行研究。路翎的小说也开始重新受人注意。而作为小说史上重要流派的七月派小说,则至今尚无人研究。这里,我想对七月派小说的风貌、特征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8.
继日本学人盐谷温著《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出版之后,鲁迅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册先后问世。这两部论著存在着一定的学术关系,同为近代中日两国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先驱之作。两位学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师承及汉学基础,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科学和日本新学的各种影响。这些因素都体现在两著的论述内容及研究方法的异同上。由于著作性质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两者在体例、篇幅、材料的取舍上都有各自的侧重和选择。双方在学术上的认同、借鉴与交流也促进和深化了彼此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两者从事的中国小说史研究,其背景、过程与学术影响,都体现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术研究也实现了传统方法与新学结合的转变。中国文学史研究不仅出现了推陈出新的气象,双方的研究也体现了中日汉学同源异流、互动影响的学术史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鲁迅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巨著《子夜》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两位大师以自己的创作,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伟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文学.随着反对旧文学斗争的胜利,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历史的开端,是以它的先驱者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功为标志的.他的小说,从采用外国的良规到逐渐脱离其影响而彻底民族化,就在这“化”的过程中,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所塑造的形象,不仅是某一类主题和形象的高峰,而且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五四前后,个性解放的浪潮汹涌,婚姻自主,爱情自由成了青年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的作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诱人的主题.茅盾在一九二一年对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创作作了统计,在全部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写爱情、婚姻的就占了七十多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