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吕温生平及被贬真象考辨赵荣蔚吕温是中唐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参加过“永贞革新”的酝酿准备工作,因其出众的才华和卓异不凡的政治见解,倍受王叔文器重,被称为“奇才”。他在当时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旧《唐书...  相似文献   

2.
在中唐诗坛上 ,吕温的诗歌紧密联系现实人生 ,同情下层百姓疾苦 ,歌颂人民的爱国赤诚 ,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抒发贤士遭压抑、志难酬的悲愤 ,题材广泛 ,主题鲜明 ,极具时代特色。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实精神 ,深刻的历史省思、悲怆的情感抒发。吕温的诗歌创作 ,直接为后起的元白新乐府运动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3.
吕温是中唐文坛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文学思想深受儒家诗教及其师梁肃的影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论文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他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其“文彩赡逸”的独特风格受到时人的一致推崇。他的政论文联系现实,针砭时弊,规摹左氏,笔挟激情,识见不俗;吕温尤其擅长碑铭赞颂,能融汇秦汉古典散文和魏晋六朝骈文之长,行文整饬匀美而又错综多变,雄杰之气,苍凉之韵奔流而成“奇逸之气”。他的赋、祭文、序记都有优秀之作。吕温为文,骈散俱佳,成就斐然,他对中唐文学所作的贡献,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载录的人物数量很多,且类型各异.但编者对这些人物并非一视同仁,而是呈现出多元的形态.其中有几处做法值得特别关注,即显性人物的隐性处理和隐性人物的显性呈现.显性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且地位显赫者,隐性人物是指那些历史上并不存在或者名位不显者.显性呈现,是指人物的事迹得到了详尽的记录;隐性处理,是指人物的事迹被有意地删减或者隐瞒.《左传》人物或"显"或"隐"的呈现,虽然没有虚构事实,但却改变了事件的形态,因而体现出鲜明的主观色彩,这是编者刻意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使人物个性突出,事件倾向性明显,这正是《左传》是解经之传而非史书的明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吕温生平事迹和坎坷经历的考察,对其朴素的唯物史观,进步的民主思想,清正廉明的政风政绩,独具一格的诗文创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从人才学角度,对吕温成才早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旧<唐书>记吕温使吐蕃归年均误,今之学人似未注意于此,检各种版本和叔<集>,和叔之归当于贞元二十一(永贞元)年九月.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艺术结构有表达上的美学潜势.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结构是向心式的;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艺术结构是辐射式的.这两种结构保证了小说在叙述中从人物关系、空间、时间诸方面或向中心人物集中,或从中心人物向外辐射,并都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及内心心理活动的层次,很好地帮助了作者去刻画人物、描绘人物的心态,并且通过人物的心态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吕温是中唐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吕温文集十卷,为其卒后刘禹锡所编定,后残缺。今所传本,一为常熟冯舒本,题《吕衡州集》,《四库全书》据以著录;一为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述古堂影绛云楼宋抄本,题《唐吕和叔文集》,《四部丛刊》据以影印;一为道光年间秦恩复校刻本,题《吕衡州文集》,有《粤雅堂丛书》本,商  相似文献   

9.
"讲故事人"的内与外--从左琴科幽默小说看叙述的趣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解左琴科幽默小说的真与深,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即故事的叙事主体--讲故事人的叙述方式.当左琴科刻意安排自己的讲故事人与故事人物具备最大限度的同一性时,其叙事主体变得极为自由,讲故事人的身分,无论是故事内的,还是故事外的,或又内又外的,都不再被固定在一个叙述视角上,叙述非常自如地在讲故事人和故事人物之间频频移换,诱导出被原来视角所封锁的种种可能.这样的叙述趣味成就了人物的多面和故事多层的叙事效果、创作标的.  相似文献   

10.
论吕温的政治思想赵荣蔚吕温从小随父学习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后又师事陆质治《春秋》。陆质的《春秋》,柳宗元介绍说:“其道,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苞罗旁魄,胶上下,而不出于正”①,明确说明了他所宣传的道并不是纯粹的圣人之意,而是经过其修正改造...  相似文献   

11.
性格(Character)一词,最初被用来表示“印记”、“制图”之意,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意指“标志”、“特征”、“属性”、“特性”等等。不但用来表示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的特性,而且也被用来标志这一人物或那一人物的特征。在心理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性格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从不同的意义上去运用它。例  相似文献   

12.
吕温是中唐进步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其独具一格的诗文创作在中唐文坛是举世瞩目的。本文试对其诗文集的版本渊源嬗变作一番考察,认为其文集版本自明清以来可大致归类为两大系统,即冯本和吴本系统。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中叶的文人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通常被认为是经学不振的朝代,却不知唐是科举策经的时代,科考要考策问,而策问的内容就是经义和时务。考诸权德舆、韩愈、柳宗元、吕温、刘禹锡、皇甫、李翱、欧阳詹诸家文集,可以勾勒出唐代中叶配合科举考试缺席和太学教学体制形成的一种“文儒”形态。唐朝中叶的文人说经,具有以下倾向与特点:重义理、尊六经、言圣道、辟异端、辨疑伪、说性命、申礼学。唐代经学是经学史上的一抹异彩。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记>人物之死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死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戏剧文学来说,人物语言(台词)是塑造剧中人物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剧中人物必须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揭示事件的发展及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中学语文的戏剧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或分角色朗读剧本以增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戏剧效果、接受审美教育;或引导学生分析戏剧冲突,发掘人物的潜台词以加深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等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川南泸县宋墓石刻在图像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框形结构"的运用.人物、鸟兽或花卉等内容被放置在一个框形结构中,运用在假门石刻、侍仆石刻、乐舞石刻以及仿木结构建筑部件上,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框"分割空间,形成有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对现代社会的替罪羊机制感受至深,在创作中反复着墨于替罪羊现象,分别从种族、阶级和家庭三个层面刻画了一组替罪羊群像.从个体上看,这些人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阶级或家庭矛盾的产物,但作为一个最终命运相似的群体,他们则在各自置身的紧张窘迫的关系场中,代表着一种平缓冲突、恢复秩序的力量.福克纳通过对人物被强制负罪的原由及受罚的仪式化过程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正、不人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说语境下的"故事",是指被一定的时间延续着的、其间人物具有各种因果关系的、被叙述人有意进行强调或弱化处理过的事件."时间"使故事有了容量,"因果关系"使这些容量蕴涵了张力,而"强调或弱化处理"则是让这些容量和张力以一种技巧性的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觉醒使人与世界的往来变为一种主观与客观的折射投影,艺术变形是艺术家的审美智慧对外部世界有意或无意的再造,是使艺术强烈化、浓郁化、鲜明化、夸张化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成为现代派最惯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艺术上变形是客观物象与思维性组合创造和情感性的滤过的统一,还常常是人物或作家的被扭曲心态的映象.变形的艺术,因为它超越着惯性的"期待视界",悖离着常规,带给读者以新奇有趣的艺术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