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俄建国以后,苏俄为苏美关系正常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对苏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而且美国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设置了重重障碍,也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以及苏俄政府自身的因素,从而使得双方在16年里没有能就建交问题达成一致。除了以上的主观因素外,还存在着因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导致两国未能建交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美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经济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美国与苏联建交,以便为美国商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苏联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需要吸收美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实现苏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1933年美苏建交,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政治生活中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罗斯福政府为什么在这一年一反历届政府相沿十六年的“不承认政策”,断然决定与苏联建交呢? 从国际上看,有两个因素对美苏建交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一,苏联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积极争取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关系,为美苏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1919至1920年间,不断为争取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  相似文献   

4.
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对美国的友善政策是两国建交的政治原因;19世纪初紧张的国际形势是建交的直接原因。美俄建交的特点是:建交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双方都有建交的愿望,而美国更为主动;建交方式上采取的是秘密外交的方式;建交双方求同存异、互相谅解。美俄建交打破了英法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苏俄建立之后,美国在如何对待在政治体制上与自己截然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犹豫过,但美国最终根据自’身的利益决定从武力、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苏俄。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美国时苏俄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不承认政策。这一政策执行长达16年之久.给苏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6.
作者专门研究了1933—1988年苏美关系的发展。他运用了苏共党代会的资料、苏联外交政策的文件、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苏联和美国定期的报刊。大量实际资料指出了苏联为争取同美国建立基于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列宁主义原则上的关系的积极斗争。揭示了两个超级大国合作的困难和客观可能性。强调了苏美关系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苏联和美国对世界命运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中美建交28周年的研讨会上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  相似文献   

8.
苏美早期贸易关系述论陈必录本文所说苏美早期贸易关系的“早期”,是指苏维埃政权建立起至苏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止的这一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它存在的73年间,与美国的贸易关系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但应承认,在早期,苏联是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9.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10.
中英建交过程曲折复杂,美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在对华关系上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英关系长期徘徊不前。本文分三个时期,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美经贸关系影响因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和"建设性合作关系"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具有安全和外交战略层面的意义。交替出现的各种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当中美政治关系好转时,经济因素的作用就会加强;当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激烈时,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就会凸显。当积极的经济因素占主导时,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便会一帆风顺;当消极经济因素出现时,中美经贸摩擦便会明显增多。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将有利于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国前夕中共和美国都有双方建交的愿望,进行了试探性的外交接触,经历了微妙的转折,但最终由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美国保守主义,包括新保守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多数美国民众对自由主义对美国社会负面影响的不满和对改变这种颓废混乱现实的期待。美国早期保守主义理论上的薄弱和哲学思想的贫乏,使新一代保守主义者不得不到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中去获取理论武器。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思想特点包括:推崇实力因素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和实力外交;强调美国优越论和美国使命论;主张新帝国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影响包括:重视军事实力,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在全世界推广自由民主,对“无赖”国家实行政权更迭;企图推动对华“两面下注”政策向以防范和制约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外交的一种新的战略,"灵巧实力"是奥巴马政府将软硬力量有机结合,以合作为主轴,采用接触和磋商的方式与各国发展关系,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的一种方式。在"灵巧实力"指引下,美国外交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变化,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有望进入一个稳定的合作期。  相似文献   

15.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仅影响到美英整体外交关系,也对两国的核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苏联在核领域的重大进展对美国与欧洲盟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美国正式将雷神导弹纳入美英谈判议程之中。在英部署雷神导弹不仅有助于安抚英国因苏伊士运河危机对美国产生的愤怒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威慑苏联,这是美国北约核化计划的重要一环。英国支持美国在其本土部署导弹,但在使用导弹协商权问题上两国存在某些矛盾与摩擦。  相似文献   

16.
张颖  潘敬国 《国际论坛》2011,(6):12-16,77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不急于建交"的政策。在"一边倒",的前提下,新中国决心"另起炉灶",而美国则坚持要求新中国继续"履行其国际义务"。中英关系同样遇到这个问题,但是,英国"门内留一只脚"的政策使其与新中国存在着发展关系的可能性。由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既定的外交方针,中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实现建交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外交战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巧实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巧妙结合,是综合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一个整体战略.奥巴马执政后,根据美国自身状况和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采取了较为柔性的"巧实力"外交战略,以修补美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与盟国的关系,巩固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战略的突出特点是更具柔性与亲和力,在策略手法上具有明显的均势主义外交特征.但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战略仍受诸多因素制约,其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关系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实行积极的抗日外交,与英美法苏结成反日同盟,积极主动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日,并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外交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对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处理各种对外关系积累丁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冲绳问题"在战后日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初期美国在冲绳实施军政统治,日本政府无力收回,遂将冲绳作为与美国进行媾和谈判的筹码,以牺牲冲绳的方式达到维护日本国家安全的目的,同时又竭力通过外交交涉的途径将冲绳的主权保留给日本,为日后从美国手中收回冲绳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