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发展过程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人口数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分析 ,探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特征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已有的人口理论在理论体系、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应当以人口生产总过程为主线来构筑人口理论体系,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作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口问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过剩人口则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过剩人口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它的存在形式作一论述,以期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一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特点所谓“过剩人口刀,并不单指人口数量的多寡,它只是一种相对于一定生产条件而言的“过剩”人口,即一种相对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绝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科学的概括,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特征,制定和执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过程及其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口问题,既受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也受其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所制约。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口问题,它在各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我国  相似文献   

5.
人口转变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人口转变,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比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能考验中国,它不仅是人口学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等诸方面,尤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思考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以达成国家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共识,促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健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日是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人口的状况(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情况)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人口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规律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而且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建国40年来人口数量变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及我国人口转变与别国相比较等三个角度的分析入手,并附以图表和数据,表明我国在控制人口规模和促使人口转变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强调了贯彻人口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由咸年型向典型的老 年型过渡,并且就学的青少年人口数量也在减少.体育教育水平虽然由经济发展水平决 定,但也和一定的人口比重、数量有密切关系,因为一定的体育教育总是适应一定的人口 年龄构成的人口总体的。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体育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有 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理论构建有三大理论依据 ,即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体系 ,包含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三种生产理论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原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是一个包含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多要素的理论体系 ,其内涵应该包含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人口素质日益提高、人口结构及分布合理、人口观念先进并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对促进农村各项产业协调发展,改变劳动力就业分布,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想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问题,作一探讨。一、农业生产不足与农村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及其变动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某一特定社会的人口问题。既受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也受其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制约。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它在各个社会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及其连续性;而由社会生产关系制约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在各个社会又表现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具有两重性: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然,人的个体是自然的,人的集体却是社会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人口学和人口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方面。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这对于探索人口的数量、密度、构成、分布和增长速度等人口现象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进行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地理学、统计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虽然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们对社会发展有影响,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口问题已成  相似文献   

12.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面对中国近代人口过庶的社会问题,汲取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与人口理论,从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方面阐明了自己的人口主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13.
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减少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利用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三个方面对近60年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总数呈先增后降的倒"U"形态,人口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保持集中分布"两片三点"总体态势下,呈向各级中心城市集中的向心化特性。人口发展中还存在着人口数量下滑过快、人口分布集聚区萎缩、民族文化传承受阻等诸多问题。据此提出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发展民族集聚区经济、建立民族文化乡村、发展民族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本质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人口数量、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藏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其城镇化进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本文将从人口流动、空间转移、产业转型等多个层面对藏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本质、问题、对策作一考察,以期形成较合理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政策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口数量和人口政策问题,认为:人口数量多少是一个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简单地从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经济水平论证人口多是问题,折射出的是“人口数量决定论”;看不到长期低生育率所蕴含的人口未来发展的不良后果,把目前人口惯性增长说成“势头强劲”,是违背人口发展规律的;仅从人口数据出发决定微观家庭生育政策,是公共政策制定中典型的见数不见人的“技术主义”倾向,不符合现代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理念与程序;当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被确定为发展目标之后,公民生育权利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说辞丧失了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人口数量方面是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增长速度快,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教育、就业、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问题;在人口素质方面,主要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严重地影响着现代化的实现。对人口数量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而对人口素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正徐州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中,人口结构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因素不容忽视。为了实现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必须在坚持全力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  相似文献   

19.
陈艳 《淮海文汇》2011,(6):34-35
“人口均衡性社会”的提出使得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解决我们的人口问题,而计生政策又是仅仅从人口数量方面来调控人口,这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而二者之间是否匹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口问题研究也被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人口理论不断更新,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