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强自从看了一部叫做<少林寺>的电影之后,就彻底迷上了电影.家境贫寒的他不再甘心在小山村里消磨生命,当下他就决定去少林寺.当年村子里要去少林寺的不止他一个人,只不过,别人去少林寺是为了学武功,他去少林寺是为了拍电影.  相似文献   

2.
1979年,廖承志建议香港的电影公司拍有关少林寺的电影,他说:香港及海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拍少林寺或太极拳呢?他还提议到实地拍摄并找有真功夫的演员。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奋力拼搏,邀请李连杰等颇具武功的实力派演员担纲,到河南嵩山实地拍摄,终于使《少林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3.
来小 《金色年华》2009,(3):21-22
十八岁,应该是人生最华彩的乐章,但我的十八岁却是凄风苦雨,伤心偏用泪水洗的日子。那时候,我已在家里歇了一年的工伤,心底的寂寞与沉重是不言而喻的。母亲害怕沉重的打击使已不愿示人的我孤独而颓废下去,便常常从家务中抽出时间,从本已不能再拮据的日子里抽出几毛钱陪我去看场电影散散心。那天晚上,母亲要为弟弟辅导作业,我的心却莫名其妙地被突如其来的坏情绪燃成了一团火,仿佛不跑出家门就无法压住胸中那个狂暴的恶魔。于是我向母亲要了钱,自己去看电影。  相似文献   

4.
时无英雄     
我从小就梦想着能做一个英雄。童年时在村里手提一把木刻大刀,翻墙越院的英姿,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时候还经常亲自动手,弄一把木制手枪,与众童子进行惨烈地枪战,不怕牺牲,死了再来。比较像样的是看过电影《少林寺》之后,在小学操场上、  相似文献   

5.
总说专业塑造人,殊不知专业只会塑遣那些适合它的人。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适合做社工,社工专业也成功地塑造了现在的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有一次社工概论课迟到了,进教室时大家正在看一部电影,看见我进来了他们都嚷着:未成年人禁入!那时我才17岁。那节课是我第一次看包含色情、暴力、毒品等各种不良因素的青少年电影。看电影时,好几次我都下意识地蒙上了自己的眼睛。那部电影开始了社工专业塑造我的第一步:洗脑。洗脑的过程是无形的,它在我不断的课程学习和实习中渐渐完成了:我们在课堂上辩论性工作者是否合理的问题,表演家庭矛盾情节,组建成长小组,观看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学习变性人的知识……我们去养老院体会老年人的心态,去社区体验基层的行政系统,去打工子弟学校接触城市角落的人群,去智障中心关怀与我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儿童,去慈善机构了解我国非营利机构的种种无奈与希望,去香港感受社工专业的魅力……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大学都能学到这些知识,知道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不易,知道怎样尊重他人和发现他人的优点,这个社会是否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16岁时,我与父母生活在南非,住在德班城外我爷爷建立的“凤凰村”里,这个村落距离城市18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周围是一片片甘蔗种植园。在这样偏僻的乡村,我们没有邻居,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我和两个姊妹总是期盼着能到城里去看看朋友或是看场电影。  相似文献   

7.
爱情细胞     
某一日,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片名叫作《爱情麻辣烫》,坐在我前排的几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穿着白色上衣,手里拿着白色厨师帽,用四川话交谈。按我的推测,这几个人是某家重庆火锅店的大师傅。电影开始了,前几分钟是关于火锅的戏,他们就很兴奋,嘻嘻哈哈地笑,但很快电影切入正题,没火锅什么事了,他们也就渐渐沉默。而我渐渐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8.
我爱你,妈妈     
不久前,我决定和另一个女人出去约会,那是我寡居了19年的母亲.工作的忙碌和3个子女的牵缠使我很少去看她.头天晚上我给她打了个电话,约她共进晚餐,然后去看电影.  相似文献   

9.
《当代老年》2010,(7):1-1
有个十多岁的少年,非常喜欢武术,期望有朝一日成为擂台上的耀眼新星。终于,少年有机会拜少林寺的一位老僧为师,他满心喜悦地问:“师父,像我这样,要练习多少年才可以出师?”  相似文献   

10.
<正>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教会孩子怎么去面对困难、怎么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从7岁起,我家二宝便开始了体操训练。那么多的体育运动,我为什么非要让二宝主攻体操?说来话长。记得幼年时,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勇敢的人们》。整个电影情节我一概忘掉,只有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的记忆里,父母的生活极其乏味。印象中他们很少像其他父母那样,带我出去玩或者去餐馆吃饭。他们在做饭这件事上也是应付差事,菜肴单一,味道寡淡。所以小时候我就幻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找个经常带我出去吃饭的男人。玫瑰、烛光、小提琴,和电影里一样的吃饭场景,才最彰显爱情的浪漫和生活品位。现实却很悲催,我嫁的男人亚东,是标准的居家男人看电影不用去电影院,在电脑上看就够了;遛弯儿在小区就成,因为公园里人太多;去外面吃饭吧,不是  相似文献   

12.
结婚前女友小桃对我说,男人就要好好地管,前几脚踢不出去,以后就不灵了。可是,我的老公不但不好管,还十分坏,而且坏得有了段位。半夜跳墙去看电影,扎女生的车胎,往老师的抽屉里塞死老鼠,这是他16岁以前干的事情。人家上大学都忙着谈恋爱,而他却忙着"骗人",比如捣腾点磁带卖给大伙,弄个旅行社带大家去玩,反正是把班里班外同学的钱都赚足了。  相似文献   

13.
小放是水生的儿子,水生是我儿时玩伴。水生比我大五岁.我们是邻居,小时候经常一起去放牛去偷别人菜园里的黄瓜,当然我们也打过架,但一直是好朋友。水生十八岁出门远行,去广东打工,那时候我开始在镇里念初中。待到我在县城念高中时,水生回来了,还带了个婆娘,准备结婚了。我请假回家,  相似文献   

14.
提起释小龙,人们眼前便会出现一个武功高强、诙谐幽默的小和尚的身影。是的,释小龙是个聪慧的孩子,他在两岁时,成为少林寺第二十代接法传人释永信大师的入室弟子,4岁时,便成为令众多影迷追捧的功夫童星。  相似文献   

15.
严伟 《公关世界》2010,(9):32-32
最早认识庐山,要追溯到上影厂拍的电影《庐山恋》。电影故事已封存,却忘情不了庐山那秀美的风光和张瑜一套又一套的时装。这是我少年时极为向往的。直到读大学,非要上庐山一次,去经历期待已久的那份浪漫。电影总是给人制造梦想,所以许多人把电影说成是梦工厂。真实的庐山给了我另一个真实,却带给我一个惊喜,没想到,在庐山还可以重温一次《庐山恋》,轻轻抚摸少年的记忆,真的很美好。我想《庐山恋》大概是电影史上播映次数最多、历时最长的电影了吧。  相似文献   

16.
(一)前不久,电影《少林寺》风靡一时,在一些青少年中习武成风.他们羡慕古代英雄的高超武艺,有的人甚至模仿"少林英雄"出家拜师,学习武艺,立志做个本领高强的英雄.这个现象给青少年教育提出了问题,就是文学作品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效果.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它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所谓效果,其实质就是青少年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后,  相似文献   

17.
好久没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要不是教师节学校赠票,我是不会自找麻烦去电影院看《夜宴》的。这里有必要向冯导道歉,我看《夜宴》,不是因为它有多大魅力,而是想为我的教学增加一个最新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许多男人对<手机>这部电影表露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仇视,称这部电影不能带老婆去看.这也许迷惑了女人们,使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应有立场.本来,我以为女人们对这部电影会更加不满.这部电影,既然是一堆男人所造,对女性自然不怀好意--哪怕是潜意识的.  相似文献   

19.
模范家庭 我的父亲邹韬奋是一个幽默又有情趣的入。他喜欢看电影,在一些聚会场合,还会去模仿卓别林的表演,逗得朋友们很开心。有段时间他还学跳舞,平时锻炼身体常做一套健身操。父亲幽默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的两个哥哥。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开玩笑。  相似文献   

20.
去美国谈一笔业务期间,曾在国内共事多年的美国朋友邀我去他家做客。他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13岁,他们的礼貌、懂事和能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