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王仲任在其《论衡》·《自纪篇》中,曾自述他毕生的著作,除《论衡》以外,尚有《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在其《论衡》·《对作篇》中,自述尚有《备乏》、《禁酒》两篇作品。这些著作,至今尚流传者,仅《论衡》八十五篇;而八十五篇中,又亡佚《招致》一篇。朱谦之先生的近作《王充著作考》一文,刊于《文史》第一辑。他提出了一个一新的论断:王仲任的《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均未亡佚,实已包括在今本  相似文献   

2.
王充与辨伪     
王充(公元27年——约96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受业太学,师奉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汉书·王充传》)。一生“仕数不耦”(《论衡·(?)纪》),曾做过县郡掾史小官,最后位至扬州治中,主管众曹文书,亦不过一个百石小吏。后(?)官居家,从事著述。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生》四种,只有《论衡》传下来,并且原来八十五篇中又佚失《招致》一篇。《论衡》中的《对作篇》,相当于《论衡》的自序,此篇关于《论衡》的写作宗旨,交代得十分明白,如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虛伪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是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又说:“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虛”,“《论衡》实事疾妄”。可见《论衡》是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发的。《论衡》的批判锋  相似文献   

3.
王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据记载有《六儒书》《政务》等多种,留传于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另有一篇有目无文),均为王充所作,它是研究王充学说的可靠材料。《论衡》一书所论述的内容极为  相似文献   

4.
王充是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据称有多种,但流传至今只有《论衡》一书。王充在《论衡》中阐发的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其中特别是对于归纳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是对我国古代归纳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王充归纳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及基本特征。 《论衡》是对东汉时期天人感应论和纬迷信泛滥进行激烈抗争的产物,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王充曾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论衡》的宗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日:疾虚妄。”(《论衡·逸文》,以下凡引《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 ,东汉的王充是一位奇人。他一生“得官不欣 ,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 ,居贫苦而志不倦”。博览群书 ,“考论虚实”,以求“没华虚之文 ,反敦庞之朴 ,拨流失之风 ,反宓戏之俗”,结果写成《论衡》一书 ,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 ,留下了一枝奇葩。这使得海内外学术界 ,既关注王充这位奇人 ,又关注《论衡》这部奇书 ;围绕王充其人其书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李维武教授的《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 0月出版 )一书 ,即是一部关于王充思想研究的新的力作。《王充与中国文化》,作为一部形成于新旧世纪之交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王充《论衡》一书中的三篇重要论文《问孔》、《非韩》、《刺孟》,指出王充不仅是遍览诸子百家的学者,而且是好学深思的哲学家,不盲信,不盲从,具有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敢于对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孔孟提出批评,具有启发性。另一方面,王充并非盲目反对前贤,从总体上说,他积极吸收孔、孟、韩的思想,因此后人指责王充“诋毁圣贤”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王充的《论衡》一书,虽然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但对《周易》术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易学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王充《论衡》中,"气寿篇"、"命义篇"、"无形篇"、"初禀篇"等都论述了命,并且论述了人的命和"禀气"有关,为古代人们探讨自身规律的"推命术"奠定了基础。另外,《论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当时的"相术"说,其"诘术篇"丰富了当时的"风水说"。  相似文献   

8.
从《论衡》看王充与谶纬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与谶纬之关系较为复杂,这在其《论衡》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衡》一书常引用或化用纬书,这表明王充不仅熟悉谶纬而且多受其影响。他虽然对一些预言未来的谶言作了批判,但并未完全否定谶言与河图。他以命论等理论对圣王感生、异貌、受命等作了新的解说,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类政治神话,对汉代皇帝的政治神话更是信而不疑。他虽然不相信天人感应理论,对灾异谴告说作了批判,但却相信星气说、应政说等,并借助符瑞盛赞汉代帝王。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就文艺美学来看,王充提倡以俗为雅,化俗为雅;而在人生美学方面,则尚雅卑俗,褒雅贬俗.从整部<论衡>来看,全书始终贯串着作者"不与俗均"、"不与俗协"的贬俗精神.可以说,尚雅隆雅、刺世讥俗、匡济靡薄之俗,是王充的主要审美追求.在当时,他的这种审美意趣,是极具当代意义的;即使是今天,他的这种审美旨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据他自称有四部,但今仅存《论衡》一书,其他均已失传。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唯物主义传统及逻辑学的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论衡》中阐述的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他围绕论证基本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阐发了一些放射着真理光芒的宝贵思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王充的史学理论──王充系列研究之一郑先兴王充不是一个史学家,没有专门的史著。但在《论衡》一书里,他曾多次谈论史学和史家。"据粗略统计,《论衡》里提到司马迁的地方共有43处,提到班固的有10处,班彪的有7处,周长生有5处,至于圣人孔子,提到的地方那就更...  相似文献   

14.
说明: 王充(约公元二七——九七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法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充出身于“孤门细族”,家境贫寒,受过豪强的凌辱。他一生不得意。壮年时期,作过几任职位低下的小官,不久就弃官返家,在“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坚持从事著述活动,用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愤笔疾书,写下了《论衡》一书(今存八十四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法家的唯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应该给王充的胎教思想一个位置。一、王充及其《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生,汉和帝永元中(永元共十六年,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4年)病逝。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父王汛、父亲王诵在钱塘(今杭州市)时,“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等结怨”,(《自纪篇》)于是迁居上虞。王充青年时期曾到都城洛阳上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后来回到家乡教书,其间曾当过一段时期的县、群功曹(掌管人市及参与政务)和州从事(刺史的属官),因与长官意见不合,又遭到别人诬陷而辞官。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时王充六十岁)起,先后  相似文献   

16.
王充(公元27~97年)及其名著《论衡》,自东汉末年以来,受到历代重视,其影响是深远的。目前,我国的历史、哲学史、思想史书籍对王充一致评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无疑的。然而,有关自然科学史书籍则对王充及其《论衡》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书只是只鳞片爪地提到王充的个别贡献;有的书则只字不提;有的书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达四十位以上,却并未将王克列人(以上参见本文参考书目中的后六种)。那末,王充究竟可  相似文献   

17.
《论衡》是研究汉代越文化的重要资料。《论衡》中丰富的禹资料对于汉代禹文化的流传与演变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王充对禹感生说作了批判,认为禹治水所受洛书是《洪范》,《山海经》为禹治水时所作,但否定会稽山得名和禹葬鸟佃等有关于禹的传说。《论衡》中的禹形象展现了王充性格与思想的特征,即质实性、批判性和立异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王充依然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8.
汉代王充《论衡》书中既有讨论毒物问题的专门篇章《言毒》篇,也有涉及毒物问题的《吉验》《雷虚》《道虚》《语增》《遭虎》《论死》《死伪》《订鬼》等篇章,它们一起构成了王充论说毒物的认识体系,与广泛讨论自然现象的其他篇章一起奠定了古代毒物学的知识基础。在《论衡·言毒》篇及其他毒物文献中既有对汉代毒物的总体认识、类型划分、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科学论述,也有对解毒用毒的描述与记录。虽然王充言毒受到两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一定影响,但在毒物性质的认定方面毅然突破天人感应的思想禁锢,论证了毒物自然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9.
《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是选自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的第二十八篇和第三十篇。《论衡》,是一部充满唯物主义思想,富于战斗精神的光辉哲学著作。全书现存八十四篇。其中对流行一时的神鬼迷信、汉儒思潮作了有力的批判。对孔孟之道以及董仲舒之流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圣人造世”、“先知先觉”等唯心主义的反动谬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论衡》中,王充用唯物主义观  相似文献   

20.
《论衡》是一部具有文学性的政论散文著作,探析其文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论衡》的文章写作意义极大。《论衡》的文学思想是在王充朴素的科学精神,即"疾虚妄"式的批判、"求真美"的价值取向下形成的,突出表现为"为世用""求真美"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王充的文章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