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是对马列主义的一次重大发展,而且也是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的新贡献。它把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以后,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后一种私有制已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来取代,才能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这个任务的完成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项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就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现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应该首先从何改起呢?赵紫阳同志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党章也规定:“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我国和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但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探讨韩冬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我们认为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人...  相似文献   

5.
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基本任务.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胸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相结合以解决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中的领导地位.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道路,生产的发展由盲目模仿到走出自己的路,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正>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十三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挥和发展.这个标准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也有助于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够得以健康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对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探新严士凡,王国平什么是改革开放?一般认为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开放就是借助外国的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加快发展我们自己。人们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运用辩证科学的方法论。 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制度指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指的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其内容比社会制度厂泛,包括经济制度,但又不限于经济制度,还包括生产力。显然,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而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过去由于长期离开生产力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其结果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消灭剥削,而没有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一种失误。 总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离开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划时代的新贡献,就是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们对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如何解放生产力曾经作过重要的论述。但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曾一度把改变生产关系作为首要任务,实…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的这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科学技术生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改革,生产力的大发展以思想的大解放为前提。社会主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已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消灭剥削(指完整的剥削阶级)的任务,而“两极分化”的消除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同富裕是以经济效益的不同提高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又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过程而只能通过允许部分地区、企业、个人先富带动后富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改革,经过14年风风雨雨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党的十四大上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是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其间凝聚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胆识和运筹帷幄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在其改革思想中居于核心的位置。他认为,搞改革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搞活,活与不活,就在于市场运用的好与不好,所以,搞活也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样,改革最终的也是实质上的内容就落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邓小平1985年在回答外宾关于搞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札记赖存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之特征,把我国经济搞得更好的科学指南。通读全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县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原有的县工业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县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县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省工业发展状况的历史回顾解放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社科纵横》2008,23(12):1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共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邓小平同志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到江泽民同志的"先进生产力",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生产力发展在不同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生产力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尽管三者之间有所区别,解决的问题有所侧重,但存在着根本思想和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理论来源的科学性、实践基础的坚实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论观念变革     
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也不只是体制、措施上的改进。经济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具有整体性的、同步性的革命。因而它必将涉及到许多领域,也势必涉及到上层建筑,观念变革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17.
当前,十亿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生产力发展。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也是共产党人思维的一次飞跃,这种新思维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通过生产力标准的大讨论,使我们更加明确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者的优化组合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仅就这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首要的、根本的区别,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这样的地位,它就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其性质决定于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由此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以及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配置,对经济体制生机和活力的形成和发挥,关系极大。正因为如此,无论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必须把所有制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规定:“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个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规定,有比较完整的总体设想,便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性。《决定》明确提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