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中国区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辽阔的疆域之内就曾相继出现了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文化、楚文化、越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等各具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但是,各个区域文化的传统却仍然绵延不绝。近几十年来,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成了一股重要的国际学术潮流。与此同时,区域文化的研究亦已经日益为国内外文化史专家所注目,引起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即由多源头、多渠道、多民族长期交融汇集的文化。说多源头,不仅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说多渠道,不仅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而且异彩纷呈的各区域文化,乃至已被消化吸收了的域外文化,都为构筑宏伟的中华文化殿堂起过添砖加瓦的作用;说多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换句话说,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个别、同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关…  相似文献   

3.
1早在旧石器时代,太湖三山岛上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宁镇地区出现了北阴阳文化和湖熟文化,这些常被人称为先吴文化。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荆蛮建勾吴,最初中心在无锡一带,春秋时期迁到苏州,直到夫差败亡于越,这九百年的历史一般称为狭义的吴文化。以后的吴文化一般称为后吴文化。但是,我们将要使用的吴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通史性的吴地区域文化。其区域是以太湖流域为腹心的宁沪杭三角  相似文献   

4.
论福建思想文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是一体多元的文化系统,就区域范围而论,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十几个区域文化子系统,如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关陕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等…。福建与台湾构成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福建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总结福建思想文化的特点,也可由此途径探析福建思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一、泪汪思想文化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福建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唐家中原文化的延伸①,宋以后,中原的文化发生巨变,八闽仍保持原有风貌,于是,唐宋中原文化成为福建文化的一个特色,这是福…  相似文献   

5.
吴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吴文化是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产生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形成了特定的吴文化学(简称吴学),江苏省锡山市农民兴办的吴学研究所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所成立的吴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的学术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刊将陆续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吴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前言吴学,是吴文化学的简称。这是吴学研究所建立以来以吴地区域性大文化为研究内涵提出来的学术概念。也是吴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研讨的内容,是以吴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闽台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2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河南、福建和台湾等省的学者专家近百人,就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发言的学者32人,收到论文37篇。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关于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它的扩散与延伸。与会学者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分支很多,是多元统一的文化。中华文化包含着许多区域文化,如邹鲁文化、三晋文化、齐燕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巴蜀  相似文献   

7.
胡火金 《学术界》2012,(2):177-185,28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族群文化导源于中华文化,就其原始形态而言,中华文化是源,海外华人文化是流.就其母国中国而言,随着其对国际社会与国际市场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全面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弘扬中华文化来发展软实力是一回事,支持海外华人文化从中华文化的母胎脱体而出、成为当地社会的族群文化又是一回事.由中国国家汉办倡导的面向各国民众的汉语国际推广,与海外华人为弘扬本族群文化而主导的面向华裔子女的华文教育,二者之间各有侧重,既不应混淆,亦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9.
“文化中国”的范围与文化包容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合分与分合,是互涵递进的。合中有分,分久必合,这乃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客观法则。如果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这个广阔的视角看,“文化中国”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文化中国”这一范畴既涵摄世界华人文化这一综合性概念在内,又包容了世界各国学者、作家和友好人士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就其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弘扬和认同而言,是一脉相通的,具有统一性;而就其各自对中华文化的取舍、丰富发展而言,则又各有成就,各具特色,展现为复杂性。由一趋多,多中显一,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在中国文化走向21世纪之际,我们应该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包容意识来回顾过去,疏观现在,展望未来,以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振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互补,为人类文化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有广泛的地缘利益,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本质上就是“培根”“铸魂”。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更关注在西方文化挑战下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大问题,他以“社会文化问题”为自己的问题意识,旨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套理论上自洽、现实中可行的方案。唐君毅认为,中国文化的返本开新,必须在承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有长短的前提下,灵根自植,自作主宰,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立足于文化的道德理性基础,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综合融通,将西方文化的“方以智”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圆而神”精神相互涵摄,纳方入圆,由圆化方,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唐君毅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探索,源于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其问题意识、理论探索和家国情怀都具有独特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南方言与东南文化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在江浙闽粤赣湘的东南诸方言区有共同的文化,其特征是非主体性、离散性、潜力大和开放性。沿海和内地、各方言区之间业有差异。东南文化与中原的主体文化有同有异,它是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数百年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在中华文化的中原文化、东南文化、边疆文化三大板块中,东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略论吴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们讲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性大文化。它同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子文化。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最富开放、变革的文化,充满融合、辐射的功能。因此,它的覆盖区是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有希望的地区。我们所说的吴文化地区,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地区处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它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和上游的巴蜀文化地区,构成了一条长江经济文化带。黄河哺育了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原系我国内河,其流域河流众多,山脉纵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黑土先民,形成了多元文化.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虽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但与中原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华民族文明渊源之一.由于中华文化的北传东渐,使得黑龙江流域不仅是东北亚腹地文化的集中区域,又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北亚腹地文化向日本列岛、美洲大陆辐射与传播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6.
移民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古代,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自身的迁徙和流动,文化通过人的迁移这一中介从一个地区扩散、传播到另一地区。因此,人口迁移对各区域、各民族、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从发源地带中原不断向四周迁徙、扩展的。汉文化圈扩大的每一环,几乎都与移民分不开。另一方面,文化价值观念对人口的迁移、流动行为也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为例,择要论述后一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汉语国际推广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以汉语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从文化传播受众的认知发展历程看,受众对作为他文化的中华文化由陌生到接触,之后可能发展出歧视偏见、中立、认同等三种情感态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肯定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传播应以赢得文化认同为基本目标和制定传播策略的基础,即致力于培养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肯定的价值判断,注重在观念、内容、方式、产品等方面培育多方位多层次的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重要保障。上海戏剧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开始,六十余年来持续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输送高层次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人才,以民族戏剧共建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叙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播、守护、培植、建构的意义,演绎着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记忆、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昭示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撑、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表演等艺术塑造,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黑龙江文化亦颇受学术界关注。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边疆省份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大变化,本文所指的黑龙江省基本以当今的行政区划为准。这里地处边疆,气候严寒,民族众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使得黑龙江文化除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点之外,还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1.黑龙江古代曾出现两次文化勃兴,即渤海文化和金文化。杜福人、女真人积极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大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渤海人对汉文化的仰慕自不待说。女真人一度对于中原人民来说是威风凛凛的征服者,但是对于…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觉关系着中华文化的振兴和繁荣,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确立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提高中华文化自觉性的内在必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自觉;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