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莉妹妹》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优秀作品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大量应用了象征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通过对小说中金钱、服饰、报纸、剧院和窗户五个重要象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独到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自然主义杰作,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现实。在观看——想要——购买这个简单的公式里,包含着自然主义小说所表明的欲望决定结构,据此可分析出,广告是如何从心理上驱使着现代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3.
闲谈     
正只有父母喜欢的才叫兴趣爱好,父母不喜欢的都是玩物丧志。——父母应该好好反思孩子们对自己的吐槽。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  相似文献   

4.
在《嘉莉妹妹》中,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嘉莉妹妹是晚期资本主义的单身女性,既是消费对象,又是生产本身,表征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与生产方式。通过生计叙事,德莱塞发现和创造了新的现实感觉。  相似文献   

5.
路旦俊 《学术界》2005,(4):289-294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即1900年版本和1982年出版的复原本。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介绍了这两个版本的由来,并对这两个版本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提出了复原本胜于1900年版本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梁华 《齐鲁学刊》2007,(4):102-104
德莱塞的小说要么以外省人为主人公,要么以外省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上的人与事,显示出很强的外省意识。形成德莱塞小说创作外省意识的原因既有家庭背景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外省意识使德莱塞解构了旧的文学传统,建构了新的文风,也使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虚构性与自足性是现代小说发展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文本特性。而中国古典小说在虚构性方面一直没有真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没有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理想世界;在自足性方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占了很大分量。中国受史传传统影响至深,把小说当史书读是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小说和现实不分,既是读者的普遍心态,也是小说作者的普遍认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非虚构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伦理以外的东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背离自己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力量站到审美的高度断然放弃在小说、戏曲中满足自己现实感情的功利性要求。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德莱塞及其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莱塞及其小说创作秦丽萍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处在雅驯文化和基督教清教主义文化笼罩的历史背景下,他以一个觉醒者的姿态,撕破了弥漫在社会各阶层中的那层令人窒息的、虚伪的面纱,使世人不仅看到了社...  相似文献   

9.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经验,其本身具有一般的人生经验所没有的蕴涵。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体验(Erlebnis)是“经历”一词的再构造,经历具有“直接性的特征”,“这是与那种人们认为也知道,但是缺乏由自身体验而来的证实的东西相反,……所经历的东西始终是自我经历的东西”;体验生成于人的生命活动,“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是自我经历物,而且一同组成该经历物的意义,即所有被经历的东西都属于这个自我的统一体,因而包含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生命整体的关联”。这说明体验之中虽然有现实生活所给予的具…  相似文献   

10.
赫斯是被青年恩格斯称为德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①。1845年以前,他与青年恩格斯是同青年马克思一起向前走的两位重要人物。特别是这个赫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前时期发展研究中,是与其他青年黑格尔派学者一起被放在引言中处置的。这一是由于恩格斯后来在《费尔巴哈论》中主要论及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二是没有读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论著的列宁公式(《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其实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赫斯是与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向前走的重要同路人。这种合作甚至一直到《德意志意识…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抱怨——"烦死了,这过的叫什么日子啊!"言语中满是对生活失望的嗟叹.说真的,除了在舞台上和小说里,我几乎没听过有人说这样的话:"啊,我真幸福!"对于美好东西的追求与占有,人们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对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譬如抑郁、烦恼、苦难等,又有谁对它们"贪得无厌"呢? 其实,大多数烦恼都来源于我们自身或是每个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谈中国古小说中的范式陈辽中国的古小说浩如烟海,其中的范式也不少。何谓古小说的范式?中国古小说中的范式约略有多少?在古小说范式的发展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打算对这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古小说的范式,简言之,就是古小说中那些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刘少文 《北方论丛》2007,6(6):27-30
张恨水是一位典型的报人作家,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媒介化的特征,仅就创作的题材而言也清晰地显现了这一点。他出生于乡村,却执著于城市生活——他的小说几乎没有纯粹的乡村生活,而是集中于都市,而且就表现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现代作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4.
小说源于生活,但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生图景是作家对生活进行加工改制,想象补充,予以典型化的产物。未经提炼加工的个别事件,可能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但因缺乏典型性,写在小说里反而显得虚假。作者虚构人物和情节,必须从生活出发,脱离生活便流于编造,造成人物矫情,对话虚假、情节荒谬。小说反映生活,表现主题思想靠的是形象,绝不能靠图解。小说的艺术力量全在含蓄,作者越像是不露声色,就越能使作品有声有色。写小说失之过巧,令人觉得是在卖弄技巧,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可信性。创作应顺乎生活原有的规律,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小说家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发现生活中全新而未经表现的东西,力戒抄袭会用,才能找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而历史小说这种体裁一直引起鲁迅的创作兴趣,早年“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的誓言也不能阻止他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  相似文献   

16.
《大骗子王立中外传》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小说。小说在《三月三》杂志连载时 ,一些性急的读者就曾经问我 ,能否找到整篇作品 ,先睹为快。好在手头有孙抱今先生 (原广西社科联副秘书长 ,已离休 )的《杂烩集》一书 ,里面收有这篇小说 ,才满足了友人的要求。这篇小说引起读者的关注 ,不是偶然的。当前文坛好的小说不多 ,一些作家追求自我 ,作品越来越远离现实 ,远离人民 ,成为无病呻吟的独唱或仅为部分人用作自我陶醉的东西。而在这冷寂的氛围之中 ,《大骗子王立中外传》这篇纪实性小说 ,以其关注现实 ,关注社会 ,勇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 ,大胆抨…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40年代,就理论贡献和时代影响而言,赫斯应该是除马克思、恩格斯以外的一位最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共同体思想是赫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类未来社会应是一个自由、和谐有机的共同体。赫斯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深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了赫斯共同体思想的合理因素基础上,实现了超越与深化,进而达到对现实的客观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被西方文论界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15年后,一颗侦探小说的新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文坛上。她就是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二"、"新推理之王"之称的米涅.渥特丝。这两位虽然生不同时,但同是作为英国侦探小说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常常有人论及她们的相似与传承关系,其实两者在小说创作的很多方面大不相同。本文拟从人物塑造、社会主题,以及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克里斯蒂和渥特丝进行比较,并探讨她们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动物小说是反映自然的,不仅反映我们的生态环境,更主要的还反映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动物小说中的哲学是“宇宙的哲学”,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种群的宏观认识。动物小说的审美准则也是审美活动中更复杂、更高级的一种审美准则。在沈石溪的《北猿》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动物故事更广博更永恒的东西:看到了生命的原始意义、生存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生命中可贵的价值标准取向和生活抉择中条件与方向的关系等许多多维的主题意蕴。这一宏阔的文化视野使“白莎”这一动物形象在更高的意义上获得了永恒,使《牝狼》在一般的动物故事之外包孕了更深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小说地位一直很低."小说"一词源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小说是琐屑的言谈,小的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又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中国士大夫一向自以为高人一等,任何东西,尤其是精神产品,一旦与大众沾边,就成了通俗性的东西,就被视为浅薄庸俗,不屑一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