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底线伦理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它与美德伦理是相对的范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当前社会存在一些底线伦理缺失和社会失范现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必须充分认识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化诉求之间的关系,其中民主法治体现了底线伦理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反映了底线伦理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彰显了底线伦理的基本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底线伦理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女性的职业美德建设,应按照"敬业爱岗、尽职履责、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服务群众、热情优质、团结同事、关怀合作、奉献社会、发展自我"的基本要求,提高女性自身的职业美德修养,强化女性职业美德建设的社会伦理支持,采取有效策略构建现代女德培育的职业场域。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诚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追求,但一个社会欲求和谐必须具备基本的美德——公正、有序和宽容。这些美德是和谐社会理性人本的表征,而基本权利以其突出的宪政地位和特殊的双重属性成为培育社会美德所必须尊重和保障的首要权利。  相似文献   

5.
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走向环境美德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论述了发展环境美德伦理的必要性的两个基本理由。继而,以三位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大卫.梭罗,奥尔多·利奥波德和蕾切尔·卡逊为例,详细分析其作品和经历,总结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诸种环境美德,如梭罗崇尚的"简单"、利奥波德主张的作为大地伦理基础的"超级美德"、被卡逊视为最核心环境美德的"谦逊"等。最后,总结了三位环保巨人具有共性的观点,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的5个基本共识:将经济生活置于本来的恰当位置,信奉科学的同时承认科学的有限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荒野的欣赏和对保护荒野自然的支持,生命至善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责任伦理: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倡导以"尽己之责"等为基本内涵的责任伦理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应大力培育公民关爱生命、关心他人、遵守公德、参与公共生活、回馈社会、爱国奉献、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伦理精神,着力加强公民责任伦理教育,构建"各尽其责"的伦理文化,完善尽责与失责的奖惩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结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伦理在结构上应当包括政治伦理理论、政治伦理规范和政治伦理美德三个要素。政治伦理理论是政治伦理的灵魂 ,它制约和统领着政治伦理规范的构建 ,其实质性内容即政治的道德价值目标 ;政治伦理规范是政治伦理的核心 ,它是政治伦理理论的现实化存在 ,又是政治人完善政治社会、完善自我政治人格的客观依据 ,它揭示了政治伦理的适用范围 ,其实质性内容即政治的道德义务 ;政治伦理美德是政治伦理的归宿 ,其实质性内容是政治的道德良心。  相似文献   

8.
在伦理实践生活中,美德伦理品质有利还是不利于其拥有者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学术研究的争论可知,美德伦理品质既能够为拥有者提供评判伦理行为的标准,又可以为其做出伦理行为提供动力,特别是在实际的伦理生活中美德伦理品质能够帮助拥有者获得幸福生活.因此,美德伦理品质有利于其拥有者.  相似文献   

9.
伦理的内涵与和谐的构建是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伦理内涵的正确理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伦理是对人伦之理、关系之真、道德之善,和谐之美、规范之据、人性之本的理性认识。生活的实践、社会的和谐、利益的实现需要理论的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伦理的支持,构建和谐伦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的善恶思想主张与人为善、仁爱向善,提倡仁义礼智、诚信求善以及内省行善、礼乐教化的道德实践。而行善是伊斯兰伦理的出发点和基础,伊斯兰主张信道为善,提倡仁爱、诚实、宽容、施舍、谦虚等善行和美德。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教的善恶思想虽有差异,却更多地表达出止恶扬善的共同伦理诉求,既为构筑当代伦理文化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论德性     
德性是个体在把握自我或处理人际利益关系过程中稳定体现出来的向善品性.作为人存在的必要精神形式,德性由多种积极的道德心理因素组成,以趋向善行为目的,是支撑个体的可贵精神力量.德性在社会生活领域具有驱动经济增长、保障政治生效、引导科技造福及促进闲暇有益等功能.在仿识典范中让个体自觉知善、通过净化环境激化人们自愿亲善、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以实现自然向善是培育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峰 《东方论坛》2010,(5):113-116
休谟把一切德区分为“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着重考察了“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在休谟看来,无论是“自然的德”还是“人为的德”,对于人或社会都有一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快乐或利益,而正义作为一种“人为的德”,对社会无益是有益的,人们也正是出于这种利益的考虑才建立起正义法则,公共利益是正义的唯一源泉。休谟通过“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的比较来阐释他的正义思想,进而确立了正义观在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 ,必须经过准确界定社会主义道德内涵、认清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质特征及其构建原则即“德知”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即“德行”两个阶段 ,才能最终实现“德治”。在实施“德治”过程中 ,要抓好“以德治民”、“以德治党”和“以德治政”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德性教育以人的道德品质为教育方向,其实践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依据,同时,也为对当下道德教育现状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该像德性教育一样尊重道德主体,从形式主义转到可操作的行为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注重德性教育氛围,并理性分析德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德性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但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显示:德性之维与德性之路二者之间存在着鸿沟。以德性为政治理念的政治实践并没有实现德性的价值规定,笔者对人类的德性之维和德性之路进行了深深的剖析和反思,希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之路能最终走出这种两难的境界,使人类过上一种积极的符合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可谓是说旧亦旧,说新亦新。从形式上讲,叔本华的哲学是旧的。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以降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在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建立了一种以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融为一体。这难免给人一种模仿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感觉。从内容上讲,叔本华的哲学中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旧的。他吸纳了柏拉图、贝克莱、莱布尼茨、康德等诸多人的思想成分。因此,难怪有人批评他的哲学是个大杂烩,是由过时哲学的十足的残渣拼凑而成的。但是,不容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也有创新之处。我认为他是在拼凑中推陈出新:他扩充了意志的概念,使它与生命力的概念融合起来,并以此为本体,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这一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等人,形成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哲学运动。他扩展了直观的概念,主张本体(意志、生命力)是可以被直观到的,这样就避免了康德所谓用理性范畴进行思考不能达到本体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受古代德治理念以及伦理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固然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传播,但更为强调教育的目的旨在修身和立德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由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呈现出鲜明的以"成德"为轴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高之善,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美德) 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其幸福观的独特之处。其灵魂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理性” 划分为“理性本身”与“在欲求力里的理性”或“被欲求力分有的理性”,不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其幸福学说的特别之处。通过这个区分,亚里士多德找到了成就“伦理德性” 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理性本身的活动也即“纯粹理论活动”之所以高于理性的“实践活动” 的理由。因而,虽然合乎伦理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却只是“次级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这种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个人真正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并非只关乎人性,亦关乎神性。  相似文献   

19.
后果主义是当代规范伦理学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伦理学理论。然而,后果主义实际上是多种后果主义伦理学理论的统称,动机后果主义和德性后果主义就是其中的两种。动机后果主义认为,人的行动(行为)动机对于行为的后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亚当斯通过案例讨论了动机对于后果的复杂影响。德性后果主义则认为,人的德性品格对于行为好坏(善恶)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莱夫提出一种品德只有产生更多的善而不是恶时,这样的品德才是德性。动机后果主义与德性后果主义都注重从人作为行动者的内在方面来进行行动后果的起源追溯,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休谟是近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高全喜先生的《休谟的政治哲学》是国内学界研究休谟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但该书对休谟政治哲学的一些论述和解释,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辨析和澄清这些论述和解释,也是一种深化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理解和诠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