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始于英国文艺复兴,历时约150年,大致经过引进与模仿、学习与改造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做初步的变动以表达英国诗人的情感,开十四行诗抒情的先河.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表现能力上的探索,完成了英国十四行诗格律的定型.邓恩和密尔顿则突破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完成了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经由意大利传入英国后,经过大师们的创造性运用,风行于当时的英国,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抒情手段,而且在传统英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其在英语诗歌的分量由此可见。为此用例证法,分析了十四行诗在英国产生的变体及其特点和有代表性的诗人,希望能为英语诗歌学习者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4.
动荡不安的17世纪英国社会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从意大利引进的十四行诗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手里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约翰·弥尔顿。首先对弥尔顿所创作的英语十四行诗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八首富含政治内容的诗作进行分析并对诗人于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作出评价,最后以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十四行诗为例对弥尔顿的创新与贡献进行论证。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创新与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拓展,结构的创新和韵式的灵活处理。前者与时代氛围相关联,后两者则是诗人深厚古典语言文化功底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5.
《心灵颂》等六大颂诗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有着深刻的内容和精美的诗歌形式。本文主要研究其颂诗独特的诗歌形式及其形成过程,认为济慈在继承传统颂诗诗体和十四行诗诗体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了优美动人、灵活多样的颂诗诗体,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十四行诗完全有资格被称为英语中最古老、最有用的诗歌形式之一。正象雕刻或者弦乐四重奏一样,十四行诗给古典艺术的终极目标提供了简单而灵活的手段:一种尽可能多地承受庄重、本质和抒情之美的表达形式。不少评论家认为,最初的十四行诗是贾科莫·达·连蒂尼(Giacomo da Lentino)创作的。他的生卒年不详,活动时期约为1200—1250年左右,西西里诗人,主要作品为十五首雅歌及二十二首十四行诗。在他的影响下,卡瓦尔坎蒂(Guido Cavalcanti,约1255—1300年)、但丁和彼特拉克在下一世纪共同创造了意大利十四行诗。这些早期的十四行诗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及其术语。其押韵法和诗行的排列如下: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对改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抒情说教的陈腐诗风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象派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成为英美新诗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9.
华滋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的诗篇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描写一般的生活内容。当时某些批评家对他诗歌中的民情俗语予以非难。华滋华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评家。他写了《抒情歌谣集》序言,为他诗歌的主题和语言辩护,并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评价他的诗歌,从而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诗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他并不赞成与他同时代的现代主叉诗人完全抛弃传统、一味求新求变的做法,强调继承诗歌传统,在传统范围内进行革新.在运用十四行诗这一饱受现代主义诗人诟病的古老诗体时,弗罗斯特对既有的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主要表现在格律和韵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对人文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莎士比亚作品(悲剧、喜剧、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由此得出人文主义的实质以及人文主义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即人性之学。文学保存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成为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纽带。文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精神力量,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教育人们。  相似文献   

12.
欧美学界通常盛赞文艺复兴的性别形象,怀亚特诗歌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英国典型。怀亚特的赞美诗和讽喻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前者内敛的特征体现了宗教改革和君主王权对男性主题的权力制约,后者揶揄的态度反映了历史主体和女性视角对性别意象的政治隐喻。从这两个层面解读怀亚特宫廷诗歌,揭示其男性书写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生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性别观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13世纪,德国汉萨同盟商人凭借优势进入英国,并逐步掌握了英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当英国作为民族国家兴起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之时,汉萨同盟却走向衰落,汉萨商人也在16世纪末退出了英国。汉萨商人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不应忽视。他们向英国国王的贷款,缓解了国王财政拮据状况,抑制了国王与各阶层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他们从事英国羊毛和呢绒出口贸易,有助于促进英国羊毛和呢绒的生产,有助于英国与国际市场对接。在汉萨商人带动下,来到英国的德国资本和移民,还为16世纪英国采矿冶炼等“大工业”部门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冯至1929年创作的诗集《北游及其它》是他从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转向现代主义沉思者的一个过渡。那种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追问。在《十四行集》得到更深刻的延续与拓展,并升华为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忧虑与关切。《十四行集》的基本内容是“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连与不断变化的关系”,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玄奥,倒处处流露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性把握。《十四行集》的总体风格是“简洁、单纯、明白”,体现出“真实的造化之工”。  相似文献   

15.
农书写作在近代早期英国的兴起是英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近代早期的英国在人口、农业、教育和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为农书写作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近代早期英国农业作家的人数和新农书的数量不断增加。农书写作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尽管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书中仍然存在可疑的或荒谬的内容,但是它们包含了大量实用、易懂的内容,且在乡绅中拥有较多的读者。据此可以认为,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书具有实用价值,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农业技术的媒介。农书写作的兴起也因而对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168 8 -1 783年间英国社会上层指的就是英国的贵族阶层。贵族是一个社会集团 ,是由享受法律规定特权地位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贵族力图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充当英国人的代表 ,成为贵族之外的社会各阶层的表率。社会上层的根本标志是拥有土地和爵位 ,他们的地位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英国社会上层依据传统的规定享受治理社会的特权 ,他们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 ,由此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贵族观念 ,这种观念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 ,英语如今已不是英国一国的语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从世界范围来划分 ,英语分为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它们在拼写、词汇、语法及常用口语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语言运用巧妙、韵律节奏优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中,第29首十四行诗运用奇特构思、惊人妙语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变化历程,吸引了中国众多翻译名家对其进行汉译尝试,有4种汉译本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这4种语言各具风格,韵律各含特色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向先辈时贤的研究心血致敬的同时,尝试探寻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译文,以期为今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第31首十四行诗是他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这首诗的幻象结构、分化的话语以及和谐的音律,对莎士比亚的诗歌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所流行的该诗的三种译文中的“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