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黄金国 《中文信息》2008,(1):103-107
薄荷片推荐: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在别处的博物馆无法感受到的藏族历史文化,丰富的唐卡藏品,高深藏医文化,精美的的佛雕艺术……到西藏疆博物馆,可以感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神圣,西藏历史的悠久和藏民旅独具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尽管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建筑艺术的政治化无损于其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徽州门庭     
在古徽州的建筑中,门庭作为人们视觉的第一窗口,融入了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它们中有的讲究地理风水,有的寄托吉祥平安,有的显示荣华富贵,无一不蕴含了徽派建筑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庙宇     
《印度的庙宇》一书系印度国家出版局所编,约五万字。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印度庙宇的建造、分布、发展及其影响,用丰富的史料和通俗的语言对印度庙宇的建筑艺术和宗教精神作了较为详尽的概述,可供研究东方文化和宗教艺术的参考。由于印度同我国西藏在宗教上存在某些历史联系,故该书对研究西藏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期刊登该书的前五章。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朝皇家敕建的寺庙,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对西藏布达拉宫的仿建.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完美融合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藏族文化和蒙族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园林价值.通过对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筑环境艺术进行分析,深入阐述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建筑环境艺术保护的意义,对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建筑环境艺术保护的策略进行论述,为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思想奔放、才华横溢的著名古典诗人仓洋嘉错是西藏历世达赖中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的七十四首情歌,反映了他厌恶佛法、不守清规、敢于冲破佛教网罗的的反抗性格以及对人间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从侧面揭露了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黑暗,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唱出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他的诗作在藏族诗歌中独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二百七十五年来一直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脍灸人口,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并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各民族文化宝  相似文献   

8.
拉达克地区历史上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其境内现存的藏传佛教建筑有藏式宫殿、寺院和簌堵坡等。除了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特征,拉达克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因为受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双重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其寺院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以及塑像和壁画,对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中亚元素、印度元素与西藏元素的比较,从建筑史和文化史角度说明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有的人离了婚以后,还想有个家。看来离婚不是他们的目的,无论是潇潇洒洒的分手,还是痛心疾首的分离,都是基于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和渴望。既然我们挡不住婚姻的魅力,倒不如珍惜那些平淡从容的日子。 恋爱离不开艺术,婚姻也离不开艺术。 什么饭都吃 如果你下班回来,自己没有上灶台摆弄油  相似文献   

10.
佛教艺术,顾名思义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兴起、发展的,它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为宣传佛教教义服务。西藏佛教艺术也与西藏怫教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其内容、技法、颜色等,无一不与佛教教义相联系。吐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经过与西藏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吸收、融合,佛教终于立足于高原。随着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为代表的西藏佛教寺院的兴建,佛像、壁画等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当时,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去内地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量佛经译成藏文,其…  相似文献   

11.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城市的个性特色,建筑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等,只有在民族的和文化的背景上才能得到符合逻辑的解释。反之,也只有体现出人文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城市及其建筑,才会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知道,如果把文化称作“意义的载体”,那么建筑是最能阐释这种“意义”及其象征系统的艺术形式。建筑通过造型表达意义,通过迎合时代的口味和思想潮流迅速再现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那些纪念性的建筑,这种象征意义体现得更突出。如北京的天坛、南京的中山陵…  相似文献   

13.
席慕蓉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时过二十多年,至今她的诗歌仍令读者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其作品中的音乐美、绘画关、建筑美体现出席慕蓉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使席慕蓉诗歌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区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各种风格的建筑物极具古老和神秘的气息,并结合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因素而产生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造型和色彩。西藏建筑色彩上的许多处理手法独具一格,如在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建筑色彩的构图比例以及色彩关系等方面都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色调美。本文对以上这些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继承与发展西藏建筑色彩的美学精华,并创造出和谐的建筑色彩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藏壁画是世界屋脊艺术百花园地内的一丛奇葩,在西藏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它既起到过麻痹人们心灵的精神鸦片作用,又为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今天,它不仅仍具有艺术上的欣尝和借鉴价值,还为研究西藏社会发展提供了形象化的历史资料。西藏壁画以它悠久的历史、独具的风貌、丰富的遗存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它是智慧的藏族人民贡献给祖国文化宝窟的一串璀灿的明珠。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西藏时常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藏在西方人视野中的形象往往影响着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西藏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目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与真实的西藏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是对事实的歪曲。对此,中国应该加大针对西藏的对外传播力度,在西方人中建构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主导西方的西藏形象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建构西藏形象,需要打破西方的西藏话语权和“想象中的西藏形象”,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以主动、灵活、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构建西藏对外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寺院建筑往往蕴含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嵌交融的丰富信息。广仁寺是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庙,兼具汉藏两种文化,是西藏与内地人文交流的重要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探寻清代西安城规划的特点,并针对广仁寺在西安城的特定位置,探求其选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微观角度剖析广仁寺建筑型制与布局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汉藏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文章旨在通过“从特点到文化,再到具体表现”的研究逻辑,利用建筑与规划的实证,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我院民族研究所,为了总结、交流建所三年来的科研成绩,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科研更好地开展,于1988年10月举行了首次学术研讨会。会上,所内藏汉族共二十位同志,分别用藏汉两种语言宣读了二十一篇论文(因论文较多,会议于7日、11日和13日开了三个半天),内容比较广泛,涉及西藏的历史、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祖国与西藏的关系和民族理论等许多方面,其中有的论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有的论文具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西藏地方管理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疯狂地争夺殖民地.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亚洲强国,20世纪前后,日本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在对亚洲大陆进行侵略扩张的同时,西藏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日本或采取间接的方式,利用日本本愿寺在中国“开教”的机会,派遣河口慧海、寺本婉雅、多田等观、青木文教等僧人入藏,或直接派遣特务成田安辉等潜入西藏.这些入藏的日本人有的把自己的见闻编成书,有的把自己的经历和研究在媒体上发表.另外一些专职的新闻工作者也在报刊上发表关于西藏的文章.这些媒体中的文章是我们研究近代西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