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这同西方不一样,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没有笔墨上不去。唐著名画论家张彦远(河东永济人,咸通年间任舒州刺史,著历代名画记)论笔墨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真宗时著名画论家郭着虚(著有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说,“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何谓气韵生动?后人解释,就是壮气、神气、生气。而“画之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语)。总之,“有笔有墨”,乃评画第一标准。一幅画有无感人的力度,主要在笔墨。通…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作为代表东方艺术的主要画种,具有自己突出的特色,除了笔、墨、纸、砚绘画工具的独特之处,其写意画中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大胆落笔,细心整理。写意画要求一气呵成,尤其是水墨画,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在作画时必须情绪饱满、思想集中、下笔一气呵成。写意画要求在一幅作品中气势流畅,笔笔之间要有映带关系,古人所说的“笔断意连”就是这个意思。它要求在一幅画中,笔与笔之间要气脉相连,联绵不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笔墨的韵律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笔情墨趣”。这是因为写意画中的笔墨,在组织对比、和谐等等矛盾统一中…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画,讲究意境与章法,把他们作为衡量一幅作品成败得失的关键。中国画重写意,透出诗意,重构图,婉转相契。达到以静寓动,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而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创作中国画,无不在意境和章法上狠下功夫。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境是申回画之灵魂。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学画先读画,作画先立意.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骨气形势,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到,终属隔膜。”(清·王原文祈)这就是说一幅画若无意境或立意不高,则难以引人入胜。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5.
“写意即抒情”和“写意即表现”,都有所见,但也都所见未彻。写意不是心理学的行为,而是现象学的行为;不是主体性的行为,而是存在性或生存性的行为。写意不仅是一种言说方式和艺术创作方式,还是一种生存方式,并且是本真性的生存方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写意就是将艺术家的内心冲动在第一时间内表达出来的创作方式。就艺术创作而言,写意的“意”是“意兴”;就艺术作品而言,写意的“意”是“意象”。意象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是一种不求形似、取其大意的造型方式。在“引书入画”之后,为了适应书法笔法的发挥,意象造型变成了程式化造型。程式化造型,其意不在造型,而在笔墨。写意的“写”本是“抒写”,即抒写意兴。随着写意的“写”被理解为“书写”,写意的“意”也被缩小为笔情墨趣。中国画的“写意”是一个意义系统,这系统有三个维度:乘兴遣画是美学观念,意象造型是艺术风格,引书入画是绘画技法。中国画的写意传统不等于笔墨传统。中国画,不变的是写意精神,可变的是笔墨技法。  相似文献   

6.
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乃是中国画的传统,好的画配上好的题款,相映成趣,“万趣融其情思”,意境无限。因此,欣赏中国画,千万不可忽视画上的题款。关于中国画题款的发端,可追溯至隋代。《隋书》上载隋炀帝曾命人四方搜求古籍名画,且命当时鉴识人押署跋尾。据说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就是题写在壁画上的,可惜此壁画湮圮不传,不然,中国画题款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中国画的题款形式是多样的,除署画家自己的姓名外,有同时署受画者的名字的,如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中款题:“晋昌唐寅为德辅兄先生作诗意图”;有…  相似文献   

7.
敏学 《老友》2012,(8):49-49
写意画,即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一种画法。写意画多画在生宣(即未上过胶和矾的纸,这种纸渗透性强,吃水多,易渗化涸晕)上,一般画者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扬。写意画较工笔画(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画法)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古文小品咀华》(以下简称《咀华》)的思想倾向及其文章观、小品观。一、“维持世道”和“发抒性情”是《咀华》著作的真实动机。所谓“维持世道”就是要除苛去烦,便安万民;所谓“发抒性情”就是要抒发遭受封建统治者摧残压抑的满腔悲愤。二、小品的要义:1.切世要;2.有神韵;3.本诸自然,讲求结构。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 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卢炘 《金陵瞭望》2011,(1):75-75
鞠慧的水墨画追求高古、雅逸,格调不俗,其山水林木郁勃深睿,冷寂凝重,以书法用笔见长,抒写胸中丘壑。其人物高古,不求形似,唯写其意,意到便止。扇面小品常使人爱不释手,极富情趣;长卷如《元人山水笔意》(36公分×700公分)、《宿墨写江南》(60公分×360公分)等,则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代表性作品皆以书法笔意写出,擅长用线条表达复杂的生存意识,显出他既崇尚传统笔墨,有古金陵画派遗风,又饱含个人的本体性审美法则,故较前贤更为大胆恣肆、一扫拘谨。  相似文献   

11.
雪提恒 《南都学坛》2001,21(5):118-118
一、意境是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 ,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 ,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花鸟画讲究境趣品味 ;而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情调和意境。所谓意境简单说就是“托物寄情 ,寓意于境” ,意与境渗透 ,情与境交融。中国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 ,决定了立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位置 ,意境是山水画的主体内容所在 ,“境非独谓景物 ,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的一个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会因地而成形 ,当转换场景和角度以后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一座山 ,有的如巨浪洪涛 ,有的则平沙浅濑 ;同样是…  相似文献   

12.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13.
“写意画”之“写意”辨正陈琼关键词写意,写意画,工笔画,中国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J212.1历代以来,人们根据不同表现手法将中国画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两大类。但细究其实,笔者认为,这里的"写意画"之"写意"却并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粹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探求如何借鉴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以达到现代时装绘画的笔墨“审美趣味”,并将中国画的哲学精神、文化内质、笔墨神韵融入现代时装绘画中,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与肖照,都是山西泽州(晋城)人。荆浩,字浩然,唐末五代梁画家,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他“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末社会动荡不安,他隐居太行山的洪谷中,所以称为洪谷子。荆浩是丹青妙手,自成一家,有四时山水、《桃源》、《天台》等图传世。除山水画外,还善于画神像、人物,汴京(河南开封)双林院的《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壁画,就出自他手。但荆浩最主要的贡献还是他的画论《笔记法》。荆浩在我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完成我国山水画从装饰风格发展为写实风格中的杰出画家。…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历来为世人所重,因为它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一支,它的产生,开始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种艺术活动,他们除了要求文人画者具有一定的绘画修养之外,更重品格、文学、书法、金石等修养。他们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通过这些物象表现,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寄情于景,“意余于象外”,赋予景和物的艺术生命,这便是文人画追求的重内在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得意忘象”“不求形似”是文人画重表现的写意风格。其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是文人画追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胡甲林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七篇“说”。它们是:《师说》、《马说》(韩愈),《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都是名家名篇,文质俱佳。内容涉及治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文学以意为主的传统观念更适用于小说文类,对中国古典抒情诗可能是一例外。以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为例,以诗歌有机整体观统摄全篇,王夫之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此做出阐释:1、“一时一事一意”:整体观的确立;2、意与势:以“势”(形式)的屈伸变化线性特征和烟云缭绕空间特性来融化“意”(内容),实现形式、内容的密合无间。3、现量说:诗之产生当下的审美直觉实现内心、情境、时机的统一;4、破陋人之法:整体观的反面确立。  相似文献   

19.
论李清照词的色彩吴椅南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它在画面上最富有感情效果。马克思说:“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齐梁之际的谢赫,提出有关绘画的六法之一就是“随类赋彩”(《古画品录》)。高明的丹青手,运用五颜六色敷彩出或浓...  相似文献   

20.
“飞白”是一种修辞格,“白”就是“白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得具体些,有意运用读白写白或产生了歧义误解的字词,以收到某种表达效果(如讥讽、谐趣),就是飞白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