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一篇篇地在报刊上发表,对于它的研究也就开始了。综观70年的研究史,大家对“油滑”的争议最大。“油滑”一词是鲁迅对《故事新编》自评时使用过的。他说,历史小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通常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另一种就是鲁迅自己尝试的“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种演义写法“无须怎样的手腕”,“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有油滑之处。”他又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  相似文献   

2.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潘小娴 《快乐青春》2010,(11):75-77
我经常写些文章,儿子“五阿哥”却对写作文根本不上心。 从“五阿哥”6岁读小学开始,老师就提出了训练要求,一周写两篇日记。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现代小说,《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巧合的是,不仅这两篇作品的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都与外部形式恰成反调(“穷人”确实贫穷,衣食匮乏,但又不穷,在精神世界上最为富有;“狂人”的确疯狂,语无伦次,行为乖谬,可又不狂,最为清醒地揭穿了旧世界的本质),而且它们都提出了“人”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以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但是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伟大作家在写他们文学生涯的奠基之作时,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呻唤着人的苦难和不幸,以此作为对旧制度的抗争的。将两篇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它们在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可看出两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1 “意境”这个词儿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但是如果追根究底地问:什么是“意境”?却并不容易解说透彻。瑞士学人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唐代画师张躁则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两种极为简略的提法,都拈出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与过去那种“冷漠”的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长达 5 0年的人生历程。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叙事学分析 ,揭示了《活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认为《活着》虽然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表现了人的一种命运 ,但总体上还没有使人灵魂震颤的力量。其在艺术上却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叙事情境、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都有精巧迷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理气合而生物却理本气末的本体构架和审视维度,朱熹认为,命有两种——一为理命,一为气命;性分双重——一是体现理的天命之性,一是体现气的气质之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天理至善、气质有恶的价值旨趣,朱熹要求人在处理两种不同的命和性时张扬天理之善、去除气质之恶,致使“去人欲,存天理”成为其人命论和人性论的共同归宿。其实,朱熹的安身立命之方和“去人欲,存天理”的宗旨落到实处都是尽心、格物和致知。  相似文献   

8.
《史记》一百三十篇之论赞皆称“太史公曰”,全书称“太史公”凡一百五十二见。“太史公”既称司马谈,又称司马迁,并为《史记》书之原名。最集中的是《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一篇,凡称“太史公”十四处,却有四种指  相似文献   

9.
一、“九歌”释九《楚辞·九歌》之“九”字,自东汉王逸以来,皆不得其解。“九歌”名之为“九”,但却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古来许多研究《九歌》的学者,皆料缠在数目字上,不少人削足适履,力求符合“九”篇之数。因而有人以为“国殇”、“礼魂”应与“山鬼”合为一篇(如林云铭:《九歌总论》);有人以为“湘君”、“湘夫人”系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系  相似文献   

10.
哀祭是哀辞与祭文的统称。柳宗元的哀祭作品见于《柳宗元集》共三十五篇,其中祭文二十八篇,吊三篇,诔两篇,哀辞和哭辞各一篇。他在世四十四岁,处外则有十四年。悲惨的身世遭遇,囚徒般的政治地位,不仅使故旧大臣不肯以书见及,世人“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所以尽管他文名颇高,来找他作祭文的人却甚少,又加上不屈的性格使他不愿向归天的达官贵人自作多情,这就决定了他祭文的特点:一、哀祭的对象一是自然神灵,一是人;就人来说,不是亲属,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为数不多,但大都情词恳切。三、哭声与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12.
<正> 赋正式形成于汉代也兴盛于汉代,这似乎不存在什么异议了。《汉书·艺文志》于“六艺”、“诸子”之外,昭然别立“诗赋”一门,可看出汉人对辞赋的特予重视;《汉书·艺文志》收列“歌诗”314首(包括“乐府”),而赋为900余篇,后者数量约为前者两倍之多,更表明了汉人作赋的热情和踊跃。《文心雕龙·诠赋》篇称:赋之于汉“蔚成大国”;又说:“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按班固已有类似的话)看来都并非夸大之辞。然而,使人困惑不解的是,正当汉赋发展大骋其势、成绩可观之际,却猝然响起了否定赋作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共二十余篇,欧阳修共十余篇。这些作品堪称中国山水文学的两个里程碑,其共同特点和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研究者所公认,似乎都是描写游山玩水的乐趣,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之情。但细比较起来,两者艺术上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又充分体现了柳、欧二人审美趣味的不同,而此重要课题反长时被忽略。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略加论述,以就方家。 首先,造景的“小”与“大”,说明柳、欧审美趣味有崇 “优”与尚“壮”之分。同是写山水之乐,但柳、欧选取的欢乐对象颇不相同。柳宗元选取的景物尽管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却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小巧、清幽;而欧阳修所选取的却多是“广大之景”。在柳氏笔下,这些不大的景物同时处在一个寂廖的小范围之  相似文献   

14.
一、“痴人说梦”幻真假 提起卡夫卡,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他的那篇传世名著《变形记》:一个人变成了大瓢虫。故事是那么荒诞无稽,然而,所展现的“大瓢虫”的心理活动,却逼真得让人产生切肤之痛和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5.
释“自今”     
《左传·齐晋案之战》是一个著名的片断,不少古代文学读本,古代汉语教材都选用此篇。但对其中“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一句中的“自今”,解释却颇有歧异。王力《古代汉语》注为:“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自今,从现在追溯到以前。”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勰认为文源于道a’对于这一点,向无异辞。但是,对于刘勰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勰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概括起来,有两种意见。最早对刘勰的“道”提出深刻见解的是清人纪昀。他在《原道》篇的眉批上说:“自汉以来,论文  相似文献   

17.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18.
诗的借代     
一 读过题为《学诗随记》和《写诗漫话》两篇短文,获益非浅。但是,两篇文章都把借代和比喻混同起来,则似欠妥。《学诗随记》说:“借代,属修辞格中比喻的一种”。《写诗漫话》说:“比也叫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是用那一事物来比喻这一事物,但要求在两种事物之间,有内在的某些联系,或形象上的近似……”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开放的围城     
对于婚姻,向来有一种说法,说它是爱情的坟墓。但奇怪的是,古今中外的人,却又都争先恐后地往这个“坟墓”里钻。那么,这座“坟墓”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婚姻的价值不仅在于传宗接代、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也同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需要激情,需要自由,但同样需要安宁,婚  相似文献   

20.
(一) 一提起美的本质,我们就不禁想起苏联鲍列夫等人关于美在“人的对象化”和德米特里耶娃关于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但有趣的是,在某一年的中秋节赏月活动中,一位意大利客人在品尝中国的月饼时说的话,却在无意中同时评价了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位意大利客人说,他很欣赏中国的月饼和中国人关于月亮的神话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