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母崇拜在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中的兴起与扩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14-120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教文化的交融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晚清乡土社会天主教民的恩宠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134-140
文章以晚清乡土天主教民的恩宠信仰为视点,试图从恩宠的逻辑、恩宠的内容、恩宠的实现三个方面来探讨教民对恩宠教义的吸纳过程,从而提出,果报观念、神功崇拜等乡土文化资源是转化与安置恩宠教义的建构力量,它决定了教民的恩宠信仰虽然采纳了天主教的符号、语言与仪式,却与传统的文化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刘丽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4)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为对象,将教民在日常生活及义和团运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的信仰状态与行为状态结合起来考察,从宗教信仰的形成、发生及其对教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的信仰特征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耙梳和剖析,由此揭示中西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中国下层社会冲突、离合与熔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丽敏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土文化视阈中的天主信仰——以晚清华北的天主教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敏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50-55
对于“天主”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是天主教信仰的基石和核心。晚清乡土教民在按照天主教教义的要求有意识地去吸纳“天主”信仰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以他们固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以及信仰习俗,对其进行“无声的改造”,将中国式的宗教意识、思维逻辑和信仰模式植入天主信仰之中,使天主教义中原本清晰单纯的“天主”观念呈现为一副斑驳陆离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侯潇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4):61-66
明代大儒王徵的学术渊源颇多,他不仅受传统的儒、释、道之熏陶,且受到天主教思想之影响,特别是传教士庞迪我《七克》一书对其思想冲击甚大.在《畏天爱人极论》中,王徵以“天主”核心话题,尊崇天主,事奉天主,且以“善恶”为其论辩中心,分辨天堂、地狱,论证善恶报应,从而在他的思想中呈现出畏天爱人、重心修德的思想特色,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及天主教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晓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66-70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促使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eimi这个西方文化基因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机体,促成了汉语"是"字从用做实义动词转化为以系动词用法为主的重大转变.本文依据明清天主教的相关文献,描绘西方文化基因"eimi"植入汉语母体以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近代的理性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当然,这种转变一直要到20世纪中国白话文运动以后才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9.
江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4):18-23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 ,冀东城乡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在传统与现代性间不可逆转的变化 ,呈现出神人合一、实用心态、多神崇拜、信仰式微等若干基本特征。冀东城乡在各个方面与华北诸省具有地理、文化等诸方面的密切关联 ,因此冀东城乡民间信仰上所表现出的变化与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变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李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5)
从稻作起源的神话以及农耕礼仪中的相似点着手,通过比较日本人和佤族的宗教祭祀和神灵观念两个层面及其所显现的共同文化要素,可以发现:以栽培杂粮和薯类等的刀耕火种文化为基层文化的日本文化不仅与佤族共同拥有稻魂信仰、祖灵信仰,而且同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宗教思想意识及充满丰富感性的民族性格也是非常相似的. 相似文献
11.
桃的种种特性使其在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了时桃的灵物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信仰,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桃文化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王梦周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1):129-132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今艺术设计也具有启示作用。其中《考工记·玉人之事》篇中记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描述了用于祀天的圭璧结合的玉器造型。从解读文意人手,探讨了这一设计形式背后所体现出的设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梦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129-132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今艺术设计也具有启示作用。其中《考工记.玉人之事》篇中记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描述了用于祀天的圭璧结合的玉器造型。从解读文意入手,探讨了这一设计形式背后所体现出的设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开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
本文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方面的成果进行述评,从20世纪初日本学者高木敏雄对中国盘古创世神话类型的认定,到近30年中国学者对中国神话类型越来越细致多样的区分,介绍它们的主要构成,并简评其价值与不足。同时提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很可能有一种跨越并贯穿上述学者区分的所有各种类型的一个主导型类型,这个主导型类型可能就是世界祖宗型。 相似文献
15.
桃的种种特性使其在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了对桃的灵物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信仰,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桃文化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志宏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11-15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 ,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 ,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 ,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 ,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7.
饶明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的崇拜有所淡化。各自然神坛庙基本上废除祭祀,坛庙被毁废,相关的信仰民俗被革除。这种变化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动的结果,即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动摇了自然神的地位;辛亥革命剥夺了自然神的合法地位,促使人们从自然神的神权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崇拜的淡化是有限的、曲折的,但它却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更深层面上展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起源与原始崇拜有关,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五行税及黄老之术的重要影响。黄帝是这一习俗的创始人。黄色,从作为祭礼服饰的专用色开始,再成为昭示国运的专用色,最终演化为帝王的御用色,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透视这一习俗的演化过程,可以清楚地认识中国古代尚黄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延庆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28-31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沉寂期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新的进展。近三十年的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料整理时期;二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理论方法探寻期;三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全面繁荣期。本文将对这三个时期做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