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克认为,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不可侵犯,保护自然权利是公共权力得以存在的前提。政府的公共权力源于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时的委托式授权,公共权力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于民众自愿的结合和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和政府形式。洛克反对霍布斯把统治者排除在社会契约的订立者之外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统治者也是缔约方,其统治合法性的维持依赖于对人民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当统治者违反契约时,人民就有权废除他,建立新政府。  相似文献   

2.
《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意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在政治史与政治学说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公意…即“人民意志”概念的提出,并把它作为整个行政系统行为的基础。 在卢梭以前。国家与政府这两个概念是不作严格区分的,从历史实际情况看也是无法区分的。统治者代表国家。政治权力更多地以历史传统与现实力量来表明其合法性。统治者虽然宣称自己代表着国家的最高利益,包括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往往更多考虑的是自己个人、家族的利益,或统治集团的利益,对人民更多的是奴役与剥夺。统治者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契丹社会性质,学术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契丹族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一是契丹族超越了奴隶制社会,从原始公社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制社会。判断契丹社会性质,要看契丹统治者如何统治和剥削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以及契丹统治者如何统治和剥削本民族人民。契丹统治者在契丹建国初期,把契丹人、汉人和其他民族人民分别编制在斡鲁朵、投下军州和部族体制内。因此,只要逐一考察斡鲁朵、投下军州和部族体制内的生产关系,即物质财富生产者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他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要求统治者应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人们无论为官还是谋求为官,都必须符合君子人格。为官必须讲正气。统治者起好的表率作用,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也才能谈得上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罗马行省是罗马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历史产物.公元1世纪,罗马已经跃居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在广袤的地中海地区建立起众多的罗马行省,行省制度成为罗马维系霸权统治的重要支柱.罗马统治者对行省人民的盘剥,为罗马帝国初期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的抗清爱国主义战士和杰出的农民领袖。他在童年时代就跟随张献忠奔杀疆场,在农民起义军反抗明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的战火中,渡过了自己的青春。而当清朝统治者的铁蹄长驱直入,残酷地践踏中原的大好河山,惨绝人寰地屠杀中原人民的危难时刻,他又毅然决然的举起了反清斗争的大旗,为使人民免遭涂炭,赤心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庄子》的精华所在,主要表现为:肯定了劳动群众的重要地位,统治者要知民心、顺民意,体恤弱者,博爱众生;天地对万物的养育是均等的,统治者要平等待民,与民众共富贵,不以势压人,不以财戏人;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庄子》一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庄子》的人民性也带有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过程,其内在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就是政治稳定,而这种有序性是需要人民对政治统治者的认同和拥护来予以保证的,也就是说政治稳定是以政治合法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目前,由于社会结构及体制的转轨和利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这些矛盾使得人民开始怀疑政治统治者的有效性,会影响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威胁政治稳定。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合法性危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巩固其合法性基础,维持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9.
精英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重要一支,其中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的理论转变使得民主更具现实意义.但是,精英民主论也面临着诸如精英的来源、权力窖藏、人民理性假设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辩由来已久,儒家学者孔子、孟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们主张对上讲义,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大利;对下讲利,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大义,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肆意掠夺.这种主张虽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但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的政治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统治者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主要依靠知识分子去继承和发展。统治者通过知识分子和各级官吏去向广大人民灌输封建的伦理思想。通过科举制度,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各级官吏,以求得国家机器的不断更新。所以,知识分子的状况如何,影响到信仰的维系、青少年的教育、风俗的厚薄、吏治的清浊。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虽为古代统治者认可的意识形态,但其思想中又不乏维护人民的生活权益、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富民"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与水平的主张,"与民同乐"的观点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人治,都是统治者治国的方式。但统治者是实行法治,还是实行人治,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群众来说,却有着极不相同的治理效果,尤其是时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以及老百姓幸福安康来讲,意义非常重大。本文拟从法治的含义、内容以及与人治的比较中,探讨法治对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强大、百姓康乐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达斡尔族机智人物民间故事包括"解难题型"、"连环骗型"等故事类型。经过分析可知,这些故事有些相似的情节结构,都是在统治者和身为劳动人民的主人公的斗争中,主人公凭借智慧巧妙回击了统治者的挑衅或者进攻,回击手段包括"以对方之矛还击对方"、"制造假象引诱敌人钻进圈套"、"得悉对方的进攻手段后躲开对方的攻击"、"置对方于两难境地"等等。这些故事是劳动人民斗争智慧的结晶,不但可以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后人们提供了斗争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维屏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知名诗人。早年诗作多写个人生活,晚年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坚决主张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帝图主义者的侵华暴行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了一些歌颂人民抗敌斗争、揭露统治者卖国投敌的诗篇,《三元里》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8页)特别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共同反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的斗争,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荣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孟子)中涉及的仁政。其主张:第一,提倡以王道统一国家,以仁政治国反对战争;第二,主张人民应该具有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第三,主张薄赋轻税,减轻人民负担;第四,主张统治者遵守农时,给民众以生产时间;第五,主张兴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第六,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  相似文献   

18.
回顾并重新思考爆发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山西反清斗争对于姜瓖的反清问题应有恰当的评价;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高潮的兴起,是清朝统治集团实行严酷统治的必然结果;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一些让步政策。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律是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而制定的 ,其丰富的内容 ,不仅反映了傣族封建领主阶级的意志 ,而且吸收了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教规、礼仪规范。因此傣族的封建法律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法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户籍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最注意的问题之一,户籍土登记的人口数字,就是国家向人民征收租税赋役的主要根据。《通典》卷三《食货·乡党》条线徐伟长《中谕》说的很清楚,他说:“人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作军旅,国以建典,家以立度,……其唯审人数乎!”可见统治者对户籍是相当重视的。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