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前言贺县瑶族主要有土瑶和过山瑶两种,土瑶也称平头瑶,过山瑶也称尖头瑶,这种称呼均和妇女所戴帽子的形状有关,另外,土瑶是先迁来的,所以也称"在地瑶"或土瑶他们自称"土优"(t'oju)或"勉"(mjen),意思是人土瑶和过山瑶都使用勉语,可以互相通话,两个支系均属盘瑶系统(优勉系统),与瑶族另一大系统——布努瑶系统有较大差别,但土瑶和过山瑶两支系是分寨聚居的,文化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互不通婚嫁,据说过山瑶迁来贺县才六七代人,因此,土瑶把他们视作外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2.
排瑶地区流传的经书,为先生公举行宗教仪式时所使用。不同的仪式使用不同的经书。其内容涉及到排瑶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珍贵的学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瑶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以及历代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其中部分瑶族被迫在南岭山域内迁徙流动,素有“过山瑶”之称。我们在调查过山瑶迁徙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在该族群中,保存了大量用汉文记载的谱牒。这些家谱宗牒记述着过山瑶的来源和各家族的组织繁衍情况,保存了该族群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族文化及地方史料,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梁启超曾指出“族姓之  相似文献   

4.
孙荣垆 《民族论坛》2022,(2):117-124
排瑶命名制度反映了排瑶的社会结构特征、族群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信息。姓氏是排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瑶迁徙、发展的历史。排瑶的姓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反映了个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变化,是排瑶社会规范的体现。本文将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分析了排瑶命名制度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在当下的变迁情况。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排瑶命名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瑶命名制度的变化也是族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过山瑶是对瑶族的又一称谓(或为别称),它浓缩了瑶族先民千百年来漂洋渡海、翻山越岭、过山吃山的历史进程,形象反映了瑶族历史生活画面的社会学意义.瑶族人民在过山吃山的历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生存智慧,主要包括:以盘瓠神话为发端,创造盘王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借用封建王朝名义,创作《过山榜》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从北往南迁徙,过山吃山种山以实现民族大转移.盘王精神永远激励着瑶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八排瑶的社会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排瑶是瑶族众多支派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白芒、九寨南岗、三排、金坑、大坪、香坪等地.据1982年统计有人口五万八千二百二十二人.八排瑶有独特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在此,我们仅就八排瑶的社会化作个简单的探讨,不妥之处,祈斧正.一、社会化的过程与途径婚姻与家庭制度的确立预示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民族的文化将通过成年人的传递而由新的一代继承、创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婚姻的确立与家庭的产生便是文化传递的开始.家庭将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告之新生的  相似文献   

7.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江西等省、自治区,共二百多万人口,其中,广西占百分之六十一之多,自古就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说。历史上瑶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人们根据其服饰、习俗等特征将其分为顶板瑶、盘古瑶、过山瑶、红瑶、花瑶、白裤瑶等30多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在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杂居交往中,多数瑶族还兼通汉语、苗语、壮语、侗语等。他们多在海拔一千至二千多米的边远山区劈山筑寨,开土造田,过着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与世隔绝般的自给生活,有着极强的生命创造力。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广西有个南丹县。 南丹县有个白裤瑶族。 有人说,白裤瑶族是当今中国绝无仅有的原始部落残余,是研究人类社会演变的活化石。 一个古老的传说 白裤瑶族,因其男子著及膝白裤而得名,是瑶族的一个小分支。 古老传说的大意是白裤瑶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南丹县城一带水肥土美的地方,人民在瑶王的带领下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后来来了个贪婪的外旅莫性后生。这后生巴结朝廷被封为莫土司,莫土司通过与瑶王女儿结亲的手段达到了骗取瑶王大  相似文献   

9.
当我第一次走进地处粤北青山绿水之间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时,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山上至今仍居住着一支古老的瑶族宗支———板瑶。此称谓是依据本族妇女的头饰特点而得名(即将头发挽于板上)。相传,板瑶的先民大约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湖南、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由于板瑶多是居在峡高谷深、森林密布的山上,天然屏障长期阻隔了与外界的沟通。因此,他们较完整地保存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挑花刺绣,就是板瑶妇女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秉承传统,吸收自然界的诸多物像原素,创造性地延续了一种适合自身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的服饰挑花剌绣样式。在当地…  相似文献   

10.
禁忌是维护社会日常秩序,保持人或者事物神圣性的行为规范。盘古瑶师公是盘古瑶族的宗教师,在盘古瑶族社会的世俗生活和神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遵守硬性禁忌和软性禁忌,触犯禁忌会或轻或重地受到禁忌本身灵力的惩罚。因此,对盘古瑶师公禁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盘古瑶的宗教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1.
初论湖南明清瑶官制度胡仁亮瑶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明清两朝的瑶官制度是封建中央王朝在瑶区实行的,通过瑶官来管理和抚绥瑶民,稳定地统治瑶区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封建王朝在地方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管理瑶族事务的官员,泛称为瑶官。瑶官中,有的是瑶族豪酋...  相似文献   

12.
<正> 湖南湘西的怀化、辰溪、淑浦三县交界的罗子山一带居住着两万多瑶族同胞,被称为“七姓瑶”。“七姓瑶”人的族谱称其原籍为江西吉安府。由于世乱,迁徙于南楚西晃山,在黔中定居下来。其形成说法有二。一是,当时朝廷每年要进行三次“赶茁”,驱赶屠杀少数民旅。经过长年的“赶苗”,瑶族人所剩无儿。有一次,朝延令四个将军把瑶人赶到洪州(今贵州省)、皮林(今湖南靖县)后,瑶人不甘凌辱,商议对策,团结战斗,英勇反击,迫使四将军仓惶逃到一座破庙里。瑶族人四处寻找,终未找到,瑶人过去后,四将  相似文献   

13.
走近花蓝瑶     
2007年8月,我们第一次走进大瑶山,走进瑶族村寨。花蓝瑶是广西大瑶山独有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徙和山地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我们正是为此而来。从离山外最近的中平镇进人大瑶山,路况好的情况下,需要4个小时左右。中午以后,是没有车进山的,晚上行驶在崎岖的盘山路上,无异于羊行虎径,随时有被万丈悬崖吞没的危险。今天我们一行两人早早从南宁出发,如救火般的赶车、转车,还是在下午一点多才到了中平镇。为了能在天黑前进人大瑶山,我们搭了一辆拉砖的卡车上路了。  相似文献   

14.
<正> 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6省(区)的130多个县内,人口达21 3.4万,内部有过山瑶、八排瑶、布努瑶、平地瑶、顶板瑶、蓝靛瑶、白裤瑶、茶山瑶等等支系。平地瑶主要居住在湖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的交界地区,属盘瑶系统。本文拟对其分布,源流及特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生活干广东原乐昌县东西二山一带的过山瑶有悠久的历史,元明之际已在此生息繁衍,与今日生活在这一带的瑶族有前后继承关系.在明正德九年至清道光十一年的300多年中,乐昌瑶先后三次起义反抗封建王朝,是北江上游地区瑶族之首.由于耕作方式,王朝征剿和征调等原因,从明初起乐昌瑶相率向外迁徙,今生活于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4省区24县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过山瑶,多称他们的祖先来自乐昌县.乐昌东西二山(其中西山在今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一带)是过山瑶的重要祖居地之一.过山瑶尤其国外过山瑶对乐昌怀有特别的感情,主要由于从乐昌外迁的瑶族众多,以及乐昌有一段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日子和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黄孝纪 《民族论坛》2010,(11):59-59
<正>历史上,唱瑶歌曾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世纪中叶以后,因为历史原因,瑶歌逐渐远离了瑶民的生活。由于瑶歌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艺术,而瑶歌与瑶话之间的变音很大,  相似文献   

17.
地处广西西南边陲的那坡县,是个以壮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县。那坡县共有瑶族3,993人,主要为蓝靛瑶和大板瑶,此外还有“土瑶”522人。这部分“土瑶”目前主要分布在该县两个乡的五个村屯和城厢镇。其中,合龙乡仁合村荣屯是土瑶最大的聚居村寨,共有310人,其余则分布在共和村(53人),坡荷乡的善合村(104人),果把村(7人),永安村(50人),城厢镇(7人)。“土瑶”,又称“铁瑶”,“六瑶”。为何叫“土瑶”、“铁瑶”,其原意尚不甚  相似文献   

18.
瑶族源于百越吗?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李默先生最近撰文<排瑶历史文化)史实商议)(下简称(李文》o,对拙著(排瑶历史文化)(下简称(排瑶))提出批评。全文洋洋万余言共11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对(排瑶)所持之瑶族族源武陵蛮提出批评,并以其(房氏年命书)...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的夏末,我的考察路线延伸到了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在该县三排瑶乡,刚好碰上一位瑶族老人去世。在“贵”(排瑶对未婚青年男子的称呼)的引导下,我开始记录“八排瑶”摄人心魂的葬礼过程。“八排瑶”俗称排瑶,是我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考证,排瑶的先民于一千多年前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而来,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和人文、习俗体系。主要聚居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南岗、三排、涡水等八个乡镇,人口约七万人。去世的是位男性老人(自然死亡),在老人咽气的那一刻,家属就在门口鸣放一声震耳欲聋的铳炮,以此告知同寨亲友前…  相似文献   

20.
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历史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瑶族人民珍藏的《评皇券牒》又名《过山榜》、《过山牒》、《龙凤推》、《瑶人来路祖途》等,外国专家学者称为《瑶人文书》。它是一种汉文文书,比较详尽地记述了瑶族的形成、特征、迁徙、文化及其社会发展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瑶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文献。许多专家和学者曾对《评皇券牒》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亦想对《评皇券牒》进行一些探索,寻觅瑶族的历史及其迁徙,以此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