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红梅 《理论界》2006,3(10):85-86
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新取向,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应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氛围,确立协调的大学生态教育理念,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生态环境,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推进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借鉴和采用文化生态学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方法,对孕育生成沂蒙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考察,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探讨沂蒙红色文化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与其它区域红色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文化是以普通沂蒙大众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这与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沂蒙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活动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活动的生态批评有它自身发生、发展与成熟的阶段特征,现阶段的生态批评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有一个“交合”连带关系,与诸多学科协同发展、交互影响;我国生态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发展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从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价值批判和技术批判三者统一的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其中价值批判和技术批判从属于制度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生态批判为切入点的社会批判理论,具有自身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问题纳入西方政治哲学的界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理论。它坚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理论基础,倡扬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勾勒了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蓝图,并致力于寻求新的革命阶级主体,主张红绿战线并举的实践战略。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实践上对于理解今天迫切的全球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多样性源于生态的多样性。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但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多样性文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的体现,是文化生态平衡的保障。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人类已开始反思原有发展模式,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尊重他者文化,尊重文化差异,保护各种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全球生态问题研究最有成就的流派之一,它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以及异化消费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加强地区及国际间生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仕谦  郦伟 《学术研究》2012,(8):154-156
传播生态学的建立为当代建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当代建筑批评中的经典实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传播模式、媒介技术和社会环境三要素对建筑批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一些曾有重要意义的口头文本,在当代遭遇濒临危亡的命运。如果考察裕固族口头文本的文化生态,就会发现,历史语境为口头文本提供了生存场域,并使其成为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裕固族口头文本进行了大量搜集、整理和保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何复原和传承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对传统文化体系中人与自然的缺失的深层反思的结果.生态批评使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封闭性空间充分向生态语境开放,将是对以前传统的批评观的扩展.从生态学视野向前延伸,并在此背景下将自然纳入诗学和文化批评的范畴.从文化转向的意义来看,价值的转向来源于危机的存在,危机是任何发展中的事物的直接动力.生态批评及其知识形态不是具有自足性的特征,其学理维度的多样知识谱系,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知识形态构建的必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批评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更新并不断吸收其他学科体系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及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但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观与价值观等理论的探索与其指导下的实践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并分析了奥康纳生态学社会主义视域下对资本主义生态的批判,在肯定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以及第一重矛盾理论的基础之上,奥康纳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理论,为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提供了理论武器,并以此论证了资本主义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性,为其建构生态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80年代的后政向批评(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90年代的“饭碗”批评(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80年代走向活跃;90年代基本边缘;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知识分子批评,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学视角来体察新时期以来的广西文学,发现其存在整体性的生态文化选择。个体化的作家创作关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独语与自然的沉默,生态的危机与社会的危机,人类主体性的放弃,个人化自我的扩张以及人类生存的危机细微关注,显露了作家在追寻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的程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开启生态时代: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这一概念与学科自著名学者海克尔提出以来 ,以其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不断地扩充其思想内容 ,扩展其理论视界 ,扩大其势力范围 ,直到全面关注并深层关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前景。本文在生态哲学的发展视野下 ,依据生态学思想与理论发展演进线索 ,认为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 ,终于开启了人类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李忠友 《北方论丛》2016,(3):127-13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生态学、系统论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它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地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全面的生态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还描绘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图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价值观转向以及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生态学阐释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圣刚 《理论界》2005,(5):148-149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人类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共生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人类文化是一个有机的、互补共生的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百倍地呵护。首先要维护现存的文化生态,其次要再生已失的文化生态,第三要建设新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志成 《船山学刊》2016,(2):109-112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湖南农业大学黄正泉教授书写的《文化生态学》著作探讨了文化生态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文化生态学新体系,揭示了文化生态运行规律,推动了文化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开展了对反文化生态的批判,描绘了文化生态的理想图景,指明了文化生态的回归之路。该著作观点新颖,引经据典,思想深邃,方法独特,语言优美,体系宏大,是一本难以读懂但又吸引人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