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淼 《社科纵横》2006,21(8):136-137
民族国家作为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已成为许多民族国家不得不解决的首要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是民族国家应改变自身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和跨国组织的交往中达到一种平衡和弹性,实现自己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2,29(2):16-20
全球化的实质并不在于超越民族国家 ,而在于超越民族文化。因为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共同体 ,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全球化进程在消除了民族国家之间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之后 ,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就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在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全球文化 ,才能真正超越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挑战 ,各国政府应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便制定灵活务实的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1):97-104
犯罪全球化表现在不同的维度,其对民族国家政治秩序和刑事司法体制形成了挑战。当代犯罪全球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对于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它们也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在应对犯罪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只要深化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通过加强犯罪治理制度的创新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犯罪治理的制度建设,就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并对人类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发展型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发展模式、国际政策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发展型国家这一概念广泛地涉及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从根本上探究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作用问题,关系到重商主义与自由放任政策的选择。本文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分析发展型国家受到的挑战与困境,进而思考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国家的角色。笔者认为,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日益扩展,挑战着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观念,从而削弱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角色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地触及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势头不减,而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缅甸的民族国家构建在经历了独立以来6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缅甸未来的民族国家构建仍然面临少数民族武装问题和国家转型时期的社会分裂等问题的挑战和影响,但是登盛政府推行的民主化和民族和解措施为缅甸的民族国家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既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进程。国家尤其是大国所扮演的角色深刻影响了全球化进程,而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塑造着国家新角色。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积极建构“自由市场”,推动了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巩固和强化了自身的世界领导地位。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西方世界涌起了一股强劲的“逆全球化”风潮,美欧等国纷纷“夺回主权”,全球化受到严重阻遏。在全球化处于十字路口的当下,国家角色的意义更加凸显。国家应积极构建治理型国家,推动全球化转型。构建治理型国家的基本路径包括:转变观念,树立共同体理念;促进多元参与,搭建公共政策网络;秉持正义价值,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建设责任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0.
朱玉龙 《唐都学刊》2013,29(3):107-1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预言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最终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预言迟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教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证伪。对此,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驳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市场神话"的虚伪,明确"市场"自始至终一直处于民族国家的监视和保护之下。民族国家曾经挽救了市场经济,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构架遭到了削弱,全球市场与全球政治不能平衡,必然导致市场的最终失控。因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预言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禹步"考论     
李剑国  张玉莲 《求是学刊》2006,33(5):93-100
禹步系春秋战国巫觋依据大禹传说而创造,是模拟禹偏枯“步不相过”的一种巫步,包含着禹铸鼎象物禁御百物的巫术意义。后来纳入道教法术系统,成为道教重要法术。其步法由“禹步三”到“三步九迹”、“步罡踏斗”,经历了许多变化,呈现出规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禹步功能主要有消灾去病、驱除鬼魅、禁御毒蛇猛兽、致雨等。实际上,禹步不具备独立效力,只是巫术和法术操作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转向"的意义及其对语言问题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龙根 《学术交流》2004,1(11):152-156
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实践转向"远比由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完成的"语言转向",所包含的意义更加丰富深刻。语言转向的局限和语言哲学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实践转向中求得克服或摆脱。  相似文献   

15.
晁天义 《求是学刊》2005,32(1):121-128
将史前中国解释为巫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历史上各种来源多样、性质复杂的传说不加辨析和区分,而是一无例外地视为著名巫师及其巫术的证据,这是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中一种显著的错误倾向.作为西方古典人类学单线进化理论的产物,这些解释不仅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实主义特质,与历史的实际大相径庭,同时也造成对大量古史材料的误读,使古史研究陷入不必要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刘霞 《求是学刊》2013,40(4):142-150
王彝以《文妖》一文开启了批判杨维祯"铁崖体"诗风的先河。然而关于此文的写作时间一直没有研究者仔细考究。梳理王彝遗文,可推断出《文妖》写于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夏王彝被围苏州北郭时期,针对杨维祯"香奁"诗歌而发,是站在理学立场上对"文"的自觉维护。比较王彝与杨维祯诗学观念的异同,亦可知王彝"文妖说"与"节情说"均意在纠正元季吴中趋向铁崖体的文学风气。王彝独立不惧之批判精神对于吴之嘉定的文统、学统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嘉定独特的实学实行之品格与风气。从此,"渊源古学、不逐时好"成为明清时期嘉定文人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核,是对学生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和国家"双创"计划的实施,为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针对学生的职业意向,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双创"教育、以赛代教等不同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最终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创业能力、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谢清果 《阅江学刊》2011,3(1):131-135
"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基于"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的两岸传媒业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两岸日益丰富的经贸往来催生两岸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推进,学者因应这种变化,关注议题由"两岸新闻共同市场"提升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力图通过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以为两岸传媒业在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下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学理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你看"可以充当提醒标记.它可独用表提醒,也可用来凸显因果关系和提醒状态、行为,其语用价值是提醒,一般地说,删去它在句法、语义上不会产生影响,但提醒的作用会随之消失.如果提醒的内容在说话人说出"你看"时是可以"看"到的,那么"看"可以重叠,"你"可以省略,反之则不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