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郭建宁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十分剧烈。这一变迁的实质是文化转型,主题是现代化。在世纪之交、千年转换之际,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对于21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现代化推进,显然具有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立人”思想的文化内涵黄健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思想家的鲁迅,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有关人的自由与解放,特别是有关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的思想主张。置身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所爆发的中西文化冲突的前沿,鲁迅敏锐地感到,近代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陶绪(湘潭师范学院)随着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本文拟就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1...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评介崔秀芬王枫秋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相继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西方管理理论对中国教育管理的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世纪西方经营管理理论思潮...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一种法学思维模式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的法学理论的构筑需要新的思维框架的支援与支持。西方各国社会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分及市民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初 叶,中西学术交流肇始,中国法学获得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一度成为显学,自由、平等、人 权、法治、宪政、民主之说盛极一时。但中国 20世纪特定的历史命运和演进轨迹,并未给中国 法学带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法学的百年徘徊,显然是因未获自身的话语模式和思 维模式所致。今天,法学界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的普遍学理关怀,显 示了中国法学要学术化的强烈本能,也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法学学术化的路径与可能。  相似文献   

6.
站在世纪之交,回首20世纪中国思想界追求现代化的风风雨雨,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注目胡适的思想,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他终生不喻地宣传自由主义理论,竭精竭虑地推进自由主义运动,然而,思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不可避免地使他的呐喊和努力遭到冷遇,成为枉然。本文试对胡适自由主义思想进行评述,以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胡适的思想。在美国的耳儒目染,促使胡适在有意与无意之中以美国为参照系,期待着中国的变化与发展。美国作为20世纪世界的强国,其现代化水平是近现代中国所望尘莫及的,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都给胡适留下了难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及其对20 世纪初中国戏曲变革的影响。指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在样式、题材、人物、情节与冲突、语言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历史走向,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实践经验和创作教训。他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成就一道,构成了梁启超这座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 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李庆余在美国现代化过程中曾伴随着三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辩论,它们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20世纪初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美国如何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如何完善现代工业社会与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全过程。对这些辩论的论述会有助...  相似文献   

9.
一严复以其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中的突出作用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不但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热点人物,在海外中国研究中,他也是一个引人浓厚兴趣并且受到广泛重视的历史人物。研究中国历史的英美学者,包括华裔学者,在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产生了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派”,其教育思想迅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对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发生过深刻影响。杜威教育思想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相信实在是变动不居的;教育要随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就是人的发展、人的生长、人的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①。这种思想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自然》、《经验与教育》等著作中均得到了阐发。…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陶绪(湘潭师院历史系)章太炎在20世纪初年便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反满急先锋,他竭力从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论证反满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因此,他的民族观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夷夏之辨"观念和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读《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一书辛向阳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他的经济思想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指...  相似文献   

13.
喻冰 《理论界》2008,23(3):18-19
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现代化”一词,但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已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面向新世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寻求现代化的历程与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访博士导师朱立元教授本刊特约记者王命前王:朱先生,近年您在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这世纪之交,能否请您纵谈一下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朱:好的,我们就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开始吧。20...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从19世纪40年代迄今,中国一直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中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文化转型期。20世纪初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中出现的五四时期,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迎来的真正的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80、90年代,我视之为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第二次高潮。介于两次高潮之间的30-70年代,我视之为因战乱和与西方的隔绝等原因导致的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徐缓停滞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说,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文化转型的世纪。所谓文化转型期,总是相对于文化定型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启蒙与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1,47(3):56-61
以欧洲现代化进程及其相关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参照,鲁迅创作选择了彻底的启蒙而反对循环式的为革命而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表明:在现代化思想启蒙未完成状态下,中国社会自身内部的革命无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变革进程。鲁迅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选择了现代化启蒙,20世纪中国革命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鲁迅。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提出,实为对世纪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起点;作此结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以会通中西的治学方针,冲破中国旧学经、史、子、集的学术体系,而在西方新学的学科结构中开创中国人的新学术,同时更因为他将中国放入20世纪民族矛盾的格局中,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纵观任公一生的学术活动,他既主张学术自由,也主张学术必须为社会的现实运动服务,这两者的关系成了纠缠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死结”;而就其学术思想的内容来说,他在政治上信仰民主主义,经济上信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则信仰融合了西方进化论和儒、墨、道、佛诸家的新自由主义,在此自由主义中人文主义因素又重于科学的因素。这种驳杂而富有生机的思想不仅导致了他本人在政治运动中屡屡失败,同时又受到20世纪中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批判。不过,历史却让这双推开了新世纪学术之门的手以其隐密的方式“骚扰”着批判者的心灵,而直至今日,向着21世纪前进的政治家仍在咀嚼着他的思想果实。这或许是对世纪中国思想史最为隐密、最为复杂的发展线索。而稳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梁启超精神成果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8.
清末立宪思潮是20 世纪初在中国大地兴起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关于立宪,清末思想界作了多方探讨, 其中包括宪政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宪政诸要素的基本内涵、实行宪政的程序步骤等等。清末立宪思潮是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与批判; 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道路上的一次跨越;它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伦理的可选框架张国钧20世纪是在斗争中发展的世纪。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势,21世纪有可能在矛盾各方的互补整合中,在和谐中求发展。根据这个判断,立足于世界性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戴世平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历史与理论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提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