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屠隆是晚明文学由复古思想向性灵思想过渡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带有明显的新气象。屠隆的情欲观对其文学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影响。屠隆早年受复古论影响并有所超越,注意到了复古派理论与创作的缺陷。后期,屠隆拈出性灵论并不断发展,以性灵论文学,讲佛理,主张文与道合为一。与屠氏同时,论及性灵的不只他一人,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屠隆后期的狂放,是其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后沉迷佛道、追求自适、求解精神痛苦的真情流露。屠隆逐渐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个性张扬、思想激进。随着上述情欲观的发展变化与影响,屠隆开始要求文学表达一己真情,以创作符合(适)自我个性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标志着他的文学思想亦相应转入性灵阶段。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对于传统诗歌形式的革新,在传统承继上偏重于诗人主体的经世姿态与个性张扬,实现了诗歌语言上的刚性镕铸与纳入,诗歌体格上的柔性改造与运用,诗歌技巧上的广泛继承与更新,这些都为他尊情说烛照下的"能创"原则和"叛逆"精神留下了独特的诗史印痕.  相似文献   

3.
鲁迅"狂人"形象原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智钢 《学术交流》2003,(8):141-143
鲁迅创造的"狂人"形象,是以章太炎作为原型的."狂人"形象作为思想家、革命家、学者的章太炎等时代精英的审美沉淀,表达了中国文化内部张扬个性,弘扬学术,用生命激情重构文化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孙红丽 《社科纵横》2005,20(2):168-169
《聊斋志异》和《浮生六记》都是以塑造个性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来主张男女爱情的自由和平等,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情欲的特征,带有个体意识觉醒的因子,从而表征了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某些征兆。同时,从《聊斋志异》到《浮生六记》还使文学作品中的情欲描写实现了从荒诞恋情到现实婚恋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表明了新的情感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红楼梦》的情欲描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分析了多种情欲描写的性质,指出宝黛爱情与作家审美理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有想像力、充满原始的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 ,也培养了他们注重个人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幸福和生命价值的文化价值观念 ,他们被称为是人类“正常的儿童”[1 ] ,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记录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与浪漫。揭示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 ,表现人与命运的抗争 ,在摆脱命运的束缚中显示人的价值和力量成为古希腊文学的主旋律 ,显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本意识。1 .希腊神的人化倾向。这主要反映在人神同形同性上。这是希腊神话区别于…  相似文献   

7.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4,20(2):95-98
思想特异、行为乖张、个性洒脱是奇士人格的主要特点。吴敬梓和曹雪芹一方面继承老庄哲学崇尚自然与魏晋名士违俗抗礼的传统 ,另一方面汲取明清人文思潮张扬个性的精神 ,创造出杜少卿和贾宝玉这样两个奇士 ,并且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奇士人格的文化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类哲学"思想,"类哲学"是关联"哲学"、"人"、"类"和"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哲学依据与理论支持。以"类哲学"为视角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洞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政治实践智慧与哲学基础理论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了"类哲学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才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性;以这种"类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并不是"共同体",而是"现实的个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核心不是"个性",也不是"共性",而是"类性"。只有以"类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类性",才能更深入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青岛画报》2012,(2):38-43
步入2012年的时空流转,"末日话题"已被作为调侃对象搬上了话剧舞台,80后忙着在戏剧中集体怀旧,遵循"铁打的阿汤哥,流水的导演"定律的《碟中谍4》如约而至,个性张扬的个人画展呢喃着生命的妖娆……在每个太阳照常升起的早晨,尽情享受当下,享受用心炮制的"娱乐大餐"才是正经事!  相似文献   

10.
唐程 《社科纵横》2014,(6):116-119
秉承马克思"显微解剖学"的眼光,构筑"切磋琢磨"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哲学视阈。考察自由个性之生成须置其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以阐明之。从第一个社会阶段"人的依赖"的逃避个性到第二阶段"物的依赖"的个性符号再到第三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从体格之独立到人格之独立再到个性之独立,从感(官)性到理性再到个性,构成自由个性的三阶生成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丁玉梅 《生存》2020,(3):0023-0024
作文教学,以写作个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开放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差异,读写结合,作文与做人结合,让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迅速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理论坐标系中可以表述为不同的文明形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如果我们用"网"概念来考察与梳理人类文明形态的话,可以将文明进程分为三个时代:以灌溉网(水网)为标志的农业文明时代,以公路、铁路、机器网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时代,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1].互联网使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实践维度上,网络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倍增了实践主体认识、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张扬了人类主体求索、应对挑战的智慧;创造了理想与可能性的实验场域.  相似文献   

13.
著名笑星赵本山对家乡的一句调侃: "较大城市铁岭"不但使这座本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辽北城市蜚声遐迩,而且成为今天铁岭人张扬其"新铁岭大铁岭"豪放个性的特色名片.这个城市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的一个小小部落,发展到以山水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品牌的今天,城市的全部记忆就储存在这座城市的博物馆里.  相似文献   

14.
正"下臭棋,读破书,瞎写诗,乱画画,拼命抽香烟,死活不起床,快活得一塌糊涂。"这是怎样一种惬意随性的生活状态?一支画笔,一张书桌,一壶清茶,几缕阳光,忙时专注,闲时慵懒,这些便是这个人的一切,也是这个人的一生。率性本真,个性张扬,这个人,叫朱新建。  相似文献   

15.
明代唐寅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畸人”特质,主要表现在张扬自由个性与建立“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观方面,虽然有偏颇之处,但其中对个体生命的执著,映现着日益觉醒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17.
周永波 《江右论坛》2007,8(10):82-84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而正是网络的匿名性是造就了"网络暴民".在网络这样一个最少受到管制和惩罚的"自由世界"里,网民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发泄的怨气和劣性也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18.
(一) 《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既表现思想也传达感情的。但是,多年来,人们过于注重其思想道德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传达感情方面的探讨。笔者以为,《三国》的主要人物之所以未变成道德的传声筒,人物个性未消融到共性中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三国》在表现思想道德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物富有个性的感情。这二者在《三国》中是水乳交融般化合在一起的,并且又在相互作用下升华到了人格层次上,表现出了令人仰慕的超时空的人格美。这也正是《三国》具有追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和高度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毋庸讳言,《三国》对人的情感世界中男女之间的情欲、情爱的领域采取了扭曲与净化的方式。对反面人物,便将凡是涉及男女之事均降至情欲的低层次去暴露,以加强道德上丑化批判的力度,如对曹操;对正面形象则将男女之事纳入符合道德规范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9.
王栋  贺中 《青岛画报》2012,(7):84-85
著名的"红房子"医药商店旧址、胶澳皇家邮局旧址、博德维希-卡比施百货公司旧址……20世纪初,广西路是德国设计师们张扬激情,展示个性的建筑试验场,是名副其实的"欧人街"。百年后,一个循着先辈的足迹前来青岛的德国人这样写道:"漫步于青岛的街道之间,只有来往的人群才可以看到一些东方的痕迹……走在广西路上,仿佛就像在柏林的一条街道上。街道是德式的,房屋的风格以及  相似文献   

20.
自人猿揖别,精神便与人类共生同在.在人类文明史上,精神的存在较之物质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绵延不灭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人类共知共享的财富.因此,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是民族文化的渊源,也是人的动力资源.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精神满足人需求的属性决定了我们I必须构筑精神家园,张扬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