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失地农民大量增加,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分析杭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探索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思路,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促进杭州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就业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力度也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目前的征地和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办法造成了被征耕地的严重浪费,失地农民的生存、就业状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亟需得到保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些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生计长远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化与工业化成败、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准确地评估失地农民的创业潜能并合理地设计失地农民创业引导机制和构建扶持政策体系是确保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创业特征,试图从生计可持续的目标为失地农民创业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失地农民生存发展与市民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杭嘉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率较高,创业情况较好,创业氛围良好;但同时存在失地农民对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就业稳定性不足,就业创业遭遇"瓶颈",人力资本和技能培训不足,社会资本不足,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创新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机制,同时加强失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失地农民规模越来越大。这部分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身份地位特殊等现实发展困境,再加上农民在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制度缺陷以及守旧的就业观念等发展瓶颈,致使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严重受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失地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顺利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民失地失业、失地农民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及他们就业不充分和不稳定的现状,认为征地安置措施单一、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和农民自身因素是三个重要制约因素,提出构建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适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正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是推进健康城市化的重大课题。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但推进速度很快,对土地的需求大。城市化快速推进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生存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寻求解决途径,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杨盛海的《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直接手段是城市化,由此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而二元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打破二元社会结构的刚性限制,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失地农民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课题,现在的金融危机可谓是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邯郸在解决此问题上可以把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进来,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为失地农民开创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农民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妇女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即失业。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四县市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制约失地妇女就业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失地农村女性就业的对策建议, 以期有效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福利国家建设的世界发展趋势。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进程,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有关研究相当丰富。本文对已有研究中有关失地农民的界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以及制度实践经验的总结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民以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向四周蔓延,吞噬乡村的土地,在城市郊区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属于农村的"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的形成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过渡型社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然而"过渡型社区"生成之后由于推拉作用的效应,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过渡型社区",如何对"过渡型社区"进行治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农民来讲,长久以来,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土地的征用,造成为数众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地又失业,失地又失养老保障,从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