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复兴思潮的持续展开与深化,是中国人民对民族与国家出路长期思考与探索的必然反映.在极为严酷的条件下,人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围绕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认为民族复兴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复兴,弘扬民族文化,吸取西方文化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及文化复兴的根本要求;还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思想,誉其为中华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主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华文化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屏风上》和《面纱》是毛姆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作品。毛姆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透射出他坚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拯救西方世界的良方,也是拯救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强心剂的缘由。在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断探寻中,毛姆最终把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时代意涵,提供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行动指南,贡献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新征程上,努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开放包容姿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13,(4):54-55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具有四个鲜明而独特的精神品格。一是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坚持新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形式上,主张文化建设要有中国品位、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作用上,主张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当代价值表现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化能为我们提供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在民族复兴中发挥着先导与灵魂的作用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注定要被人奴役 ;即使在经济发展方面 ,文化也会在制度和精神层面施加影响。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的文化 ,不是一般文化 ,而是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首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要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 ,应通过普遍的文化交往 ,批判地汲取资本主义的文化经验 ,借以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哲学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王船山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王船山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君子精神,核心内容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思想灵魂是文化开新。每一个文化人都应当树立君子精神,通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开新。  相似文献   

10.
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智力保证,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民族力量实现党的各项战略目标的富有感召力的旗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时代性,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必须继承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积累和创造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必须以民族复兴为依托,扩大民族共识,增进民族利益,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的政治文明水平,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华民族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统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石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三先生”之一 ,也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适应宋初新的经济、政治形势的需要 ,大力倡导儒学复兴。他对儒学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其贡献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猛烈抨击佛道二教和腐朽的文风 ,从而为新的思想的产生扫清障碍 ;二是大肆提倡儒学的道统说 ,以此来与佛道的法统说相对抗 ,产生了很大影响。石介的思想已展示出理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我们应该给理学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道家思想为依托,将“道———玄———一”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天人合一”、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整体论;“形神俱炼”的复归论;“阴阳大化”的变化论等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纳入养生修炼理论体系,使道教哲学这种修炼长生之道的实践哲学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行为准则,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人之根 ,“法治”国之本。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道文化 ,诸子百家都根源于道家 ,儒家不过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体道训民的产物罢了。《道德经》第一章断句的错误偷换了道学的基本范畴 ,实际上 ,道学是“通无有”之学 ,推崇“实践”的“人文主义” ;基本价值取向是 :“同”或者“求同” ;基本方法论是 :肯定再肯定。这都与西方“辩证”的“物文主义”方法存在差别。历史必将证明 :只有中华文明与“老子”的思想被世界广泛接受、推崇的时代 ,才是世界文明真正复兴的时代 ,才是世界真正走向文明的时代。而现在 ,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中心向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文化回归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进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处理好整合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统一意志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统一的,离开了现代性的历史境遇,民族精神的构建将是抽象而无力的。民族精神的构建,其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而文化再生产的核心则是知识体系与认知旨趣的再生产。知识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构成关系。以知识学的视角思考与构建民族精神,使其为现代人格及现代性本身提供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价值理性基础,也许应该成为构建民族精神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文化要义》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要义》中,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这个时代存在“普世价值”的话,那么当选的必然是“民主”和“自由”.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大部分国家都已接受了“民主”思想,然而“自由”却不似前者那般实在,它似乎有些抽象,仿佛总与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有关.柯林伍德在《历史和自由》里展现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和自由,通过他精致的分析,竞融汇在了一起.而且,通过这一联系,现代历史的观念与近代个人的观念回溯到了相同的源头,即它们都是启蒙思想下的同胞兄弟.  相似文献   

19.
冯至的早期诗歌,是对"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这一主题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在冯至的视角里,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永恒的和谐,诗人始终把一种"人"的精神上的再生放在首位,因此"人的文学"这一主题在他这里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意义,即以强烈的理想主义渴望"人"的再生,在内心深处憧憬一种真正自由、和谐的理想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给我们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情投意合,自然万物与人的灵魂的冥冥相契,而且凸现了一个对理想之境怀着热烈向往的追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