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艺术总是把人导入一奇异世界。此奇异在于它显现了人最真实的生活本性,即人的日常生活所渴求、向往的审美生活。当然,人进入此世界也会思索艺术由何而来,艺术家如何领悟到艺术性并且展示出艺术性,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文艺家如何从事文艺创作的问题。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对此有多种多样的闸释方式,心理学的阐释方式是理解此艺术之谜的钥匙之一。时下文艺心理学之类的学术著作可谓多矣。心理学也成了一种时髦的标鉴贴满了书刊市场,但文艺心理学是否真正成为文艺心理学仍有疑问。我们姑且不论有的文艺心理学著作所采用的理论内容是否陈旧过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的心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艺欣赏(消费),都不能脱离人们的心理活动。于是,有的学者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独立的文艺心理学。它在文艺理论批评中所显示出来的巨大作用,已为众人所瞩目。因而现代学者异常重视对它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稍慢了些。为促进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推进对它的研究,本文就其对象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新时代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实践意识形态论的思想原则,正确地引导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实践中切实解决创作主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体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把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遵循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融合统一起来,使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出革命文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的艺术特色。既要批判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革命文艺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的唯心主义倾向;又要杜绝、反对抹煞文艺的审美特性和规律的“标语口号式”等错误倾向。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指导意义,正在现实的文艺变革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表现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对艺术活动中“表现性”是如何形成的动态过程、原因及其基础进行了独特的阐释。作为西方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 ,“表现性”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艺的一些内容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5.
必须承认目前所谓"审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现象,但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如何阐释它所意味的内容,还须认真辨析.现在的问题在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足以使艺术与生活合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与生活相区别,对生活进行变异,生活的特异化,是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当然,"特异"不是"离异".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开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6.
“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以“艺术家是体验的阐释者,接受者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为纲,抓住“体验”这个核心概念,把文艺活动中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者、世界四个要素及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两个过程都联结了起来并体现出其特征与关系,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伊瑟尔最近的学说所展示出来的文学人类学的中心问题,也即文艺需要和文艺功能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理论地位凸显出来,启示我们从人类的文艺需要这个根本问题去认识文艺的功能,它印证了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类学内涵及其对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意义.在两相对照中我们发现,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放到人类学的理论系统中去审视,用实践人类学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文艺学观点,就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作出人类学的阐释,使之显示出深厚的人类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卡塔西斯”一词出现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功用的论述中。中国翻译界历来有不同的译法,文学评论界也有相异的解释;但相同之处是他们都看到了悲剧(文学)对人心灵产生的微妙影响。该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探寻卡塔西斯的发生,亦即卡塔西斯是否能够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等相关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艺是对生活能动地反映和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别林斯基说过: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可以此生活本身这第一自然更真实。这是因为文艺作品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鲁迅在长期文艺实践中,对艺术其实有深切的体会。他以自己特有的论说方式,对艺术其实问题的许多方面发表过很好的看法,达对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真实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鲁迅指出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作家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人类的文艺史证明:凡是虚假地反映生活的作品,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它们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诚然,真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一切问题,也不等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对艺术来说还有个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但是,真实是人们对文艺作品首先和基本的要  相似文献   

10.
艺术起源的主客观条件——兼析“综合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起源问题是文艺理论的重要课题,它最终植根于美与美感的起源。以往种种文艺起源理论的不彻底性,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并没有真正解决文艺起源的特定主客观条件——美与美感的起源;唯物史观的“劳动说”之所以是彻底的,就在于它从创造美学——审美学——艺术学的有机整体中,来考察这个问题。普列汉诺夫在阐发和宣传“劳动说”方面,有其特殊贡献。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明确阐释艺术起源的特定客观前提——对象的审美属性如何从劳动中产生,只侧重于论证其主观前提——美感的起源;而对于后者,他又没有把马克思关于从动物感觉到人的感觉的质  相似文献   

11.
"天性"与"教养"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永恒主题。然而,在"天性"与"教养"孰为"正主"的学术纷争背后,研究者们却往往忽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也即生活世界中的民众自身到底是如何观待"天性"与"教养"问题的。因此就有必要以"俗民语境"为研究展开的基本背景,进而揭示民众视角的"天性"与"教养"问题。"随"是中国俗民语境中的一个常识性心理观念,它是西方科学遗传学传入之前,操持汉语的多数中国民众,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及自身生活体验所形成的一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观念认知及现象归因。在俗民语境中,它更类似于西方生物学中的"遗传"之义,代表了"遗传自谁"的理解方式。将"随"从俗民语境中提取出来,擢升为一个具备本土特质的心理概念,用以丰富"中国心理学"的原生性概念库,是中国本土心理学走向"实质心理学"的一种定向表征。在此过程中,需将与"随"相近且易相混的语词进行厘定与区分,并对"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蕴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2.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原则之一。艺术真实的有无及程度是衡量创作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当代文艺实践中,艺术真实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有生命力的范畴。艺术真实既不同于日常生活真实,也不同于科学真实,它建立在主体亲历基础之上,以自觉的虚拟的想象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是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艺术阐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科建设的文艺心理学在当代中国还处于草创阶段这一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与这一学科息息相关的文艺心理批评存在的史前状态及由此带来的实践上的潜在危机。凡了解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轨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即由于近半个世纪的的学科阻隔与空白,使得这一学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所做的工作还仅仅只是套修好学术链上引进一环的努力。八十年代早期,曾经因《文艺心理学论稿》(金开诚、1982)、《创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情况看,一方面,西方当代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格式塔理论等“新”的观点和方法,已渗透到我们的文艺心理学领域中来;另一方面,在此领域,旧的方法论和旧的理论范型,如经验主义、元素主义、联想主义等观点,仍被很多人当成唯一的“心理学”的东西加以介绍和运用。对此,笔者提出应以整体分析的方法,以“人格”为中介,重建我们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并指出要特别注意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还对人格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新的文艺心理学的特点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论佛教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是怎样表现它的美学思想的?这个问题首先值得研究。美是生活。美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又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表现;美和美感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把美感看成是人类对世界的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学所研究的正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最高活动形式——艺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本性的语言学阐释程钧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的艺术理论。这种理论把握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性质以及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的艺术性质,却由于仅仅把文学语言看作是与其它艺术语言一样的简单媒材而没能深入揭示文学这门语言艺术区别于其它艺...  相似文献   

17.
《观众心理学》是陆一帆先生继《文艺心理学》之后推出的另一部专著。20世纪文艺理论和批评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艺术主体性的介入。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只有在创造者、作品结构、阅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透彻的理解。《观众心理学》可以说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走向,它把读者观众当作艺术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把艺术看作是一个不断完成着的开放的过程,而不是既成的滴水不入的封闭结构。从全书的理论框架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由创造者、作品和欣赏者共同参与完成的整体,把艺术史同时也作为一部审美心理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8.
文学失范的现实危机,催生了文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文艺伦理学是文学与伦理学文化互动的结果,它将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应用于文学领域,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文艺伦理学的建立是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提供一种更具价值的追求方向,体现了善和美的统一.同时,艺术审美和行为善良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思想源于人的存在,但他并没有提出自己的伦理学.不仅如此,他还反对后来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建设的伦理学科,要求回到更为原初的思想和生活世界本身.因为在海德格尔这里,原初的生活世界是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对传统形而上思想的放弃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它是否扬弃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它泰然让之的一种样式.与意愿相反,泰然让之是另一种思想方式,对万物的泰然让之是完全不同于作为万物的设定和控制的思想方式.只要思想在此以泰然让之面对万物的话,那么,它将让万物作为万物物化,对万物的泰然让之也意味着对于神秘的敞开,亦即将神秘当作神秘.以此方式,泰然让之和敞开自身带来了人与世界的新的相互关系,允诺于我们一个新的根据和基础,在此,我们在技术世界之内能够无危险地站立并能幸存.  相似文献   

20.
文学失范的现实危机,催生了文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文艺伦理学是文学与伦理学文化互动的结果,它将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应用于文学领域,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文艺伦理学的建立是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提供一种更具价值的追求方向,体现了善和美的统一.同时,艺术审美和行为善良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