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溯因推理越来越受到逻辑学、计算机等领域的重视。皮尔斯最先提出溯因推理,他认为只有溯因推理才能产生新知识,并通过对演绎、归纳和溯因推理的形式的分析,阐述了溯因推理的意义。汉森进一步总结了皮尔斯的溯因推理理论,并确切的提出了溯因推理概念。Harman和Josephsons把皮尔斯的溯因推理理论和"最佳解释推论"相等同。溯因推理从假设的前提能够得出猜测性的结论,其在本质上是非单调性的。  相似文献   

2.
溯因推理是语言理解过程中建立假设和论证假设的前提。关联理论是为获得最佳解释而确定所溯假设合理与否的重要手段,是在溯因背景下运行的论证机制。词义的调整和产出是利用溯因推理为起点,将所得假设作为关联理论推导含义,验证其合理性的系统过程,从而达到在语境条件下确定词义和准确理解说话人意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劳丹质疑"无奇迹论证"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无奇迹论证"通过"溯因推理"("回溯推理")或"假说推理"的方法将科学在经验世界中所取得的成功作为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的最好理由,而劳丹等人针对此推理模式提出"悲观元归纳"论题,借用科学史中具体事件来揭示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推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即科学理论的成功与该理论的真理性不存在因果必然联系。成熟科学理论中的核心词项有无指称,不需要该理论是否成功作为前提,而且一个理论在经验上的成功也并不保证其所有或者大多数核心词项均有指称。  相似文献   

4.
溯因被认为兼具创新性和逻辑性,但因两大特性难以兼容而成为争论焦点。通行的解决方案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并招致了其它困难:将创新思维形式化以便将其纳入逻辑范畴,或彻底否认溯因的逻辑属性,只是从认识论角度对待溯因。若从以下观点出发,便可在充分尊重皮尔斯的前提之下,合理解决不兼容问题:溯因与溯因推理分别来自不同的概念领域,后者是前者的子集;属于溯因却不属于溯因推理的部分被称作溯因洞见。洞见具有创新性,而推理具有逻辑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皮尔士的认识论思想--溯因逻辑,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结果指出,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在猜测本能基础上的溯因推理-归纳-演绎的知识获得过程,即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译者首先本能地运用溯因推理做出假设,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使用归纳来检验假设,然后再创造性地演绎出翻译规则和理论,最后内化为译者的思维习惯,使其翻译活动的潜意识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加快翻译速度.  相似文献   

6.
汪奠基主要研究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西洋逻辑史和中国逻辑史,成果最多的学科是现代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在现代逻辑领域,他指出了传统逻辑的局限性,比如使用含混有歧义的自然语言,无法对命题和推理作出精细的分析,不能把一些正确推理形式包括进来,因此无法胜任全面而透彻研究推理的任务.而要想突破传统逻辑的局限,对命题和推理作出透彻的科学分析和阐述,就需要制定人工语言,深入研究命题的联结词和量词,准确了解多种命题的推理规律,把推理归结为规范的简单步骤,而这就是数理逻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中国逻辑思想史方面,他提出对中国逻辑史的对象研究是"为了尽量吸取历史上的逻辑遗产",因而有意把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放宽一些"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作为学者,他一向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他研究的领域很广,但他一直把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写出了多种有关逻辑和科学方法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溯因推理描述的是发现假说和规则的过程,这些假说和规则依据相应条件能推出已给定的结论。另外,溯因推理还关涉主观概率逻辑,它可以对某一特定假说能否推断出相应结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较于纯粹的概率方法,它对于未知因素的把握在命题判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或然性的溯因推理通常应用于很多学科,尤其在医疗诊断中,与条件概率相结合的医疗测试结果经常用来确定某种疾病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心理逻辑作为认知逻辑的一个分支,反映了认知科学与现代逻辑的交叉特征.由于认知科学的经验性质,认知逻辑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认知过程中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用心理逻辑可以表征溯因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特征.科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从心理直觉和逻辑推理两种加工方式来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语言认知、逻辑认知、文化、进化和认知都是认知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假设性推理是相对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提出的"第三类推理",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前提的不完备性、结论的非单调性和过程的对话性上。法律推理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正是语境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法律推理的整个言语进程,法律推理才呈现出假设性的特征,作为假设性推理而存在。假设性法律推理的提出并不是对法律推理其他逻辑形式的否定,而是对法律推理逻辑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在追求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基础上,肯认法律推理的假设性,法律推理就有了更加全面而统一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无效推理指不符合推理规则的演绎推理。无论是传统逻辑还是现代逻辑,在探讨推理的演绎性时,均因无效推理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而不加讨论并且弃之不用。即使在科学研究或日常思维中有用到之处,也未明确承认或用别的方法替之。本文明确提出,无效推理虽不能作为正确的演绎推理来用,但可以归入或然推理一类中,当成或然性推理来用,同样是人类思维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就是说,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了无效推理的性质,并加以正确运用,就可以发挥其正效应,帮助人们认识现实,认识自然,发现科学,预测因果,提出假说等。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研究前沿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谈起,在认识皮尔士哲学思想、溯因理论发展过程、溯因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从皮尔士认识论角度探讨皮尔士溯因本能的假设生成过程和溯因推理的假设评估过程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变化,同一译者、同一文本使用的不同的主客观翻译单位,翻译策略使用中去桎化策略与心理词汇提取过程体现溯因猜想和溯因推理的相融、交互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哲学严谨性、确定性真理观进行探讨,呼吁用皮尔士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以促成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条件推理心理学研究的逻辑基础,首先,费雷格语境原则和格莱斯会话原则解释了实质蕴涵的逻辑规则,也为最初的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提供了研究依据。其次,拉姆齐检验为条件推理确定了概率研究方向,也为奥克斯福德条件推理的概率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助推了条件推理心理学研究的范式转变。最后,布伦斯维克法开启了推理心理学语境研究的大门,言语行为理论为推理心理学语用研究提供了研究内容,使得条件推理心理学研究从语义转向了语用。理论梳理发现,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每一次跳跃式发展都对推理心理学研究产生了质的推动,条件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不是证明了逻辑学的错误,而是扩大了亚里士多德以来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解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C·S·皮尔士曾提出过“溯源推理”(abduction)这一概念,以后又由N·R·汉森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改称其为“溯因推理”(retrodction)。随着逻辑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根据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又把其称为“回溯推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它既区别于手演绎推理,又有别于归纳推理和类  相似文献   

14.
假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研究科学假说的发现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对构建科学假说的逻辑助发现方法进行归纳,提出此类助发现方法主要有溯因法、类比法、除错法和逼近法等四种,进而分别探讨了上述助发现方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模式,并且阐明它们在构建科学假说中各自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群体推理的逻辑"研究群体如何进行推理,同时研究群体推理与群体中的个体推理的关系;许多领域(如认知逻辑、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方法论)中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探讨群体推理的逻辑以及探讨群体推理相关的问题如群体理性问题。这是一个富有前景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对古代周易筮法应给予科学的剖析和评估,其中虽有巫术和迷信成分,但仍具有某些科学因素。运用控制论、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和逻辑的理论对之给出一种科学的、认知的和逻辑的假设性解释。这一古代的蓍筮法可视为由卦象变换、卦爻辞、现实背景知识三个子系统等构成的复杂大系统之演化过程。其应验率与子系统间的匹配协同程度相关。在逻辑上,这与基于"类推旁通"的综合概然推理相关。可见我们务必重视中国古代文化中周易逻辑和易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的研究,予以客观而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回顾了基于案例①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机制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补缺假设"理论的语境观,分析了CBR在双语语境知识表征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语语境知识表征CBR系统的计算模型、算法和该系统的一般实现过程,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旨在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王路《逻辑的观念》一书基本观点(逻辑的对象仅仅是必然性推理,逻辑的内在机制是必然地得出)及其论证手法的批评该书的基本观点完全不符合古今中外逻辑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其论证手法是"偷换和歪曲".用该观点去指导我国的逻辑科学研究,必将使我国的逻辑科学陷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为研究以"well"为代表的话语标记语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框架和语用参照,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关联和认知效果出发,说话人的认知环境通过"well"与现时语境相互作用,生成三种分类:"Well"加强现时语境假设、与现时语境假设产生矛盾、与现时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语境隐含。关联理论为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中的定位奠定了理论依据,也为理解其语用功能提供了可操作的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使用语言的人类是语境化的,因而人类产生的一切知识无疑也是语境化的。事物和行动的语境性在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已受到了重视,形成了关于世界假设的语境论、科学语境论和认识的语境论等。而在哲学和语言学之外,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语境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人们建构通用人工智能很不利。实际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专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语境进行建模和推理,因此,需要阐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中语境的含义、语境中的多智能体建模和推理,以及人工主体的语境性与组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