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马拉默德《伙计》中的修辞反讽、戏剧性反讽、情景反讽 ,展示了这三种反讽艺术形式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揭示方面的运用 ,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马拉默德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傅颖 《社科纵横》2006,(11):183-184
从俄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效果”出发,在情节、叙述、语言三个不同层面上对爱伦.坡的早期小说《丽姬娅》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反讽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杨钧“反讽”(irony)这一术语,源出古希腊喜剧,是指一种固定的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反讽”后来演变成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即讽刺。(在英语里,反讽与讽刺是同一个词)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家将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永别了,武器》中反讽与象征的叙事特色孙玉珍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以他独具的语言风格和完美的叙事艺术,在美国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影响一时。近些年来虽然国内外评论界对此已作出很多评论,但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其艺术...  相似文献   

6.
程志敏 《浙江学刊》2006,(3):141-145
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理由就在于《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共妻共产和哲人王”等主张。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处在特殊的情景之中,以反讽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启蒙乌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范式,不是人间生活的蓝图。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在其文本中展开了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语境,这两种文化语境在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相互交融与碰撞,形成了该作品独特的反讽式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为文本结构的反讽特征、人物性格的反讽特征以及语言形式的反讽特征。这种反讽式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百感难言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审美文化内蕴,其历史的真实性在今天的现实境遇中仍然具有启思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与道教:世俗性叙事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钧 《学术交流》2006,9(11):164-168
《西游记》虽然主要由佛教、道教形象及其情节构成,但统摄全书的基本叙事观点却并非道教观点,而是世俗观点。它不但对道教毫无敬意,而且内含反讽。这表明作者不是以道教立场,而是以世俗立场,借用道教题材来编自己的通俗故事,表达自己的世俗观念。《西游记》对道教社会特性的见解和反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不可能是道教中人。  相似文献   

9.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张冠夫罗杰·福勒在介绍弗莱的文学观时曾说:“我们现阶段文学正处于冬天,因而气候是反讽的。”①将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点移植到当代中国,当然要谨慎,不过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反讽因素的不断增加确实引人关注。刘震云的创作即较具...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2,(1):62-64
初次将人生中的两大元素合并 2011年8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保利剧院坐无虚席,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他们插科打诨中尽显反讽和批判,辛辣又不失诙谐的语言,逗得台下的观众可是从头笑到尾。这部叫《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是俞湾导演赖声川时隔六年之后奉上“相声”系列作品的第七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个喜欢列清单的国家。什么样的榜单,恐怕都比不过美国总统的书单。最近,巴诺书店还专门列出了一个奥巴马书单。从这书单上看,奥巴马看过的书包括历史和传记,如《美国历史的反讽》、《罗斯福传》、《和而不同》,也包括很多文学作品,如《土生子》、《所罗门之歌》、《金色笔记本》、《莎±比亚全集》、《圣经》、《白鲸》等。  相似文献   

12.
董岩 《学术交流》2023,(4):183-192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叙事反讽统治阶级的粗鄙与无耻行径,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产生“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二是沿用意识流手法,并采取多重人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结构多轨并行,极大丰富了人物层次和故事情节。三是阐释了莫里森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在符合通用美学规范前提下,关注社会共性问题,并坚定表达了黑人的社会诉求。莫里森在《天佑孩童》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非裔美国文学打破文学世界共和国固定等级,维持其动态变化,使其保有活力的绝佳样例。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4):109-113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萨克雷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的种种丑恶,表明追求名利未必得逞,到头来还是落空。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真正幸福快乐。从生态女性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来看,小说主要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的出路。这部小说不仅女性主义色彩愈加明显,同时萨克雷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与人的关系,萨克雷的社会生态意识亦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部小说中,他把女性命运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东西南北》2012,(22):27-29
一连6个月,《名利场》杂志记者一头扎进奥巴马的生活。在篮球场上,在办公桌前,在白宫阳台上,在空军一号机舱里,¨他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奥巴马。面对记者询问做总统的秘诀,他的回答具体实际:你必须坚持锻炼,否则会崩溃;  相似文献   

15.
陈民镇 《求是学刊》2023,(5):149-158
《左传》引《书》,或径称篇题,或以“《书》曰”“《书》云”“《国名+书》+曰”“《国名+书》+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引入,可反映春秋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习惯。《书》类文献篇题的确立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篇题中的“诰”“告”“誓”“命”,原先都应该是表示行为方式的动词,后向文体称名转变,已有“以体命题”的意味。春秋战国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愈加巩固“诰“”誓”“命”作为文体称名的意义,文体命名观念也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周山丹 《探求》2006,(2):75-7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作家通过多种书写策略,在小说叙事中展开了对神圣历史的游戏与调侃,这是一种十分有意味的戏仿叙事。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是对历史戏仿的典型作品,小说运用滑稽反讽的手法展开对历史宏大叙事的戏仿。本文试图通过对《故乡相处流传》的解读,分析戏仿叙事的写作特色极其背后的美学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九歌·东皇太一》的最后一句:“君欣欣兮乐康。”关于“乐康”的诠释,专家的释意颇不一致。 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中译为:“你高兴,我们喜洋洋。”是只译了“欣欣”而略舍了“东康”; 文怀沙在《九歌今译》中译为。“神啊;你多么愉快而又健康;”是把“乐康”直译为“健康”。这是根据王逸的《楚辞章句》:“欣欣,喜貌。康,安也”而来的。我们知道,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有许多注释是错谬不可信的。 《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乐康”即此“康娱”。“康娱”连文,《离骚》内凡三见,学者多所论述,早已正王逸…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93年以来,报刊寄语、视听点歌在神州大地上火红起来,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正成为时下社会交往的新时尚。 一、报刊寄语热 稍稍用心浏览一下时下的报刊就会发现,开设名称各异的“寄语”专栏的有《公共关系》的“天涯芳草”、《爱情婚姻家庭》的“爱的赠言”、《知音》的“觅知音”、《女友》的“绿色沙龙”、《分忧》的“忘忧河”、《深圳青年》的“刊底寄言”、《人之初》的“情人寄语”等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中的“贞”字,最初学者依据《易传》和《尔雅》把其释为“正”或“定”。近代以来,随着对殷墟甲骨的考证研究,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并根据《说文》把“贞”训为“卜问”。但通过对殷墟卜辞命辞语气的考察发现,“贞”训为“卜问”解释不通,而释为“正”或“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