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究学术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应为曹植所作,其余作品、苏李诗和<孔雀东南飞>等,皆应与曹植、曹彪、甄氏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编著文学史时,对于文学史料的收集、文献的鉴别去取,以及资料的安排运用,应当谨慎从事,但也不应划地自限,固守成见.而应收集对文学史中某些疑案能有所突破的论著,将其见解,适时编入著作中,以修正原有的观点.木斋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是就诗证诗,或以史证诗,条分缕析,详加辨证,其对学术的贡献,应是毋庸置疑的,也应当为文学史家所关注.  相似文献   

3.
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从诗本体的原生视角、诗客体的立体释读、诗主体的通盘考量等三个层面发覆正谬,又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的嫁接、杂糅、融贯、跨界,扩展视域,形成了一种圆融的柔性机制,共同推进了《古诗十九首》的深入开掘,最后完成了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得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及写作年代的木斋"新说",其古诗解蔽路径具有方法论的学理意义、启发意义和指南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的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的研究,在坚持朴学学风的同时,寻求新变的更新意识已经由个别人的孤军奋战,逐渐开始形成一股潮流,展示出强大的生机.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研究对古代文学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思想方法有相当多的启示.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研究领域,我们同样也可以从整体格局定势上去探寻一种变革机制,在清晰把握和分析当前研究所陷入的困境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寻找更新替代的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的创见,带来古诗研究的新视野。总体来说,木斋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看法,大致可以罗列如下:首先,他区别"五言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差异,并将五言诗的成熟归于曹魏之后,认为此前的作品当不得代表"古诗"的体系,而作为古诗中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自然属于文人五言,并成于曹魏之际。此点将过往"西汉说"、"东汉说"、"建安说"作出一明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6.
"木斋曹植说"因突破以往诸说而受到质疑,然将其置于《古诗十九首》千年研究史中观照,此说自是学术史积累与个人创新两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术发展史、时代文化变迁、个人学术史等三重因素考量,言此说为标新立异,毋宁说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7.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张幼良 《江淮论坛》2003,(6):120-123
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固堤浚河,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拓展,其研究理念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论,从会通到识见,从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表明了其继承中求创新的研究路数和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9.
赵燕 《兰州学刊》2006,(4):53-55,52
胡应麟誉《古诗十九首》“兴象玲珑”,将之置于凌绝千古的崇高地位。这一体认与其融合“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的诗论主张密切相关。因此分析胡应麟对《十九首》的艺术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论体系中,神韵与格调的理论内涵及其形成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0.
木斋先生对古诗十九首和曲词起源相关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质疑。木斋先生所提出的理论及质疑,前人未尝无之,然而受到时代的局限,前人无法跳出当时的意识形态和学术潮流所形成的牢笼,作进一步的突破。而木斋先生在更为客观、多元、包容、创新的时代因素下,其研究乃得突破前人。学术思想的解放和新的方法论的出现,成就了木斋的两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嘉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既具备传统的品格,又具有现代的意识,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使她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始终坚持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品与鉴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批评风格和美学追求,在当代诗歌研究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木斋的古诗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出变革性的结论,就是因为他再不把目光只投向政治背景,反而力图深入挖掘并再现其研究对象的复杂心理结构,包括政治,更包括情爱,从而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实现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人性为中心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它表现了一种哀美的美学风格,原因之一是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以哀为美,追求哀情的表现,最初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后渐渐渗入到文学艺术中,汉代的风行不衰。原因之二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不仅仅只有痛苦哀怨,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相同的,这说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指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主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虽说是以抒发男女相思之情为主,但其主题意蕴又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在女主人公对岁月易逝、容颜易衰的哀怨与感伤中,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代思想家,王船山对《古诗十九首》这一组汉末文人五言古诗情有独钟。从王船山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不仅能够看到船山对之一往深情,而且能感到他体现于鉴识十九首的特别思想卓见。船山古诗十九首情结与船山的古诗十九首见解均深刻,值得玩味,于此同样能感受到一个遗民思想家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17.
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十九首》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诗歌开始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代思想家,王船山对《古诗十九首》这一组汉末文人五言古诗情有独钟。从王船山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不仅能够看到船山对之一往深情,而且能感到他体现于鉴识十九首的特别思想卓见。船山古诗十九首情结与船山的古诗十九首见解均深刻,值得玩味,于此同样能感受到一个遗民思想家的孤愤情怀。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中充盈了动物、景物、时空等典型符号,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挖掘诗歌深层蕴藏的大量信息,这些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诗人将这种感情通过"符号"寄托物表现出来,形成了忧郁、凄凉的文学审美观,也反映了动荡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许多学术著作,都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仅仅归结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原因,是把许多朋友互相思念之诗,误解为妇人想念丈夫之作。例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等,都是朋友之词而非思妇之词。这样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约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